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重庆石柱:啰儿调让宣教不再“板着脸”

    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网记者 李宏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8日   05 版)

        “太阳出来红满坡(哟嗬嗬),红满坡(哟嗬嗬),听我唱首(舍)丰收歌。”清晨,啰儿调《丰收歌》在重庆市石柱县马武镇金鑫村的群山和村落间唱响。

     

        土家民歌啰儿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永斌和黄代书带动一批啰儿调爱好者,将政策法规、文明礼仪和传统美德编成民歌方言传唱,使当地的宣教不再“板着脸”,让村民喜闻乐见。

     

    大道理“方言化” 民歌成了金纽带

     

        69岁的黄代书从小就跟着父辈学唱山歌啰儿调,是当地有名的民歌歌手。他创作了《贯彻群众路线,办好民生实事》等200余首啰儿调,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传唱到千家万户。刘永斌不但带动儿子儿媳和孙子一起唱啰儿调,还在当地中小学开设了啰儿调传唱班,向孩子们宣传中国梦和勤俭节约、感恩惜福等传统美德。

     

        石柱县还发动农村离退休教师等基层知识分子,配合黄代书和刘永斌以“茶话会”“龙门阵”“吊脚楼下的故事会”等形式,把宣讲“讲在点子上,说到心坎上”。全县已有500余名业余基层理论宣讲员,将经典论述和政策法规“方言化”、通俗化,使人们听得懂、懂得做、做得好。

     

    一首歌办成一件事

     

        鱼池镇水田村是全镇交通条件最差的地方,村民到镇上赶集路上至少要走两个小时。小学教师马培模退休后,决定发挥余热当好政策宣讲员。他编了一首啰儿调《水田人民赶场苦》:“水田地理环境恶,四面围山小河绕。再无能力修好路,衣食住行仍艰难……”这首歌在当地广为传唱,引起政府重视,路很快就修通了。一首歌竟然办成了一件事,常年在土家山寨宣讲的马培模,也成了土家人最喜欢的“乡村理论宣讲家”。

     

    让民族传统文化绽放新活力

     

        “咚咚呛、咚咚呛,如今党的政策好,咚咚呛,父老乡亲大家早,咚咚呛,家用电器下乡来,咚咚呛,补贴了!”这是石柱县“红喇叭”宣传队用啰儿调三句半的形式宣传惠民政策。

     

        在推动基层理论宣传大众化普及过程中,石柱县利用乡村乐队组建了54支“红喇叭”宣传队。这些宣传队常年活跃在乡村院坝、居民社区,把理论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明礼仪等内容统一编排成啰儿调和相声、小品、快板书等文艺节目,每年演出1万余场次,受众超过100万人次。

     

        石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泽玉认为,用啰儿调做好基层理论宣讲,既能让群众更加明了政策,又能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网记者 李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