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企业精神寻访录

    以文会友 荣名为宝

    本报记者 张玉梅 于园媛 本报通讯员 刘莉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8日   01 版)
    荣宝斋外景。
    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工作场景。均为于园媛摄

        北京和平门外有一条东西小街,以南新华街为分界线,划为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这条小街长不过1里,却是文人墨客的“圣地”,他们喜欢在这里淘书、淘字画、淘古玩,而位于西琉璃厂的百年老店——荣宝斋,是这一带最聚敛人气的金字招牌。

     

        荣宝斋带旺了琉璃厂的文化集市,“新春渲染赛窗帘,北溥南张写素缣”,这句诗描绘了昔日荣宝斋的新春盛景,窗户档上挂满了字画,像窗帘一样。这些字画可不一般,都是像溥心畬、张大千这样大名鼎鼎的艺术家的作品,可见荣宝斋这块招牌沉淀了多么厚重的文化含量。

     

    一路“文”缘

     

        荣宝斋的百年商脉系着一个“文”字,“以文会友,翰墨结缘”,荣宝斋成了名副其实的“书画家之家”。

     

        鲁迅1912年至1926年居京期间,来琉璃厂文化街近500次,购物3000多件,其中有很多笺纸。当时制笺艺术近于衰败。他与郑振铎两人于1933年搜集、编辑了《北平笺谱》,并委托荣宝斋出版。翌年又委托荣宝斋翻刻明代的《十竹斋笺谱》,历时7年,成就了荣宝斋制笺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郭沫若经常去逛荣宝斋,牌匾“荣宝斋”就是由他所题。荣宝斋木版水印齐白石画作达百余种,白石老人称荣宝斋为“知己”。徐悲鸿、傅抱石、王雪涛、启功、黄永玉、范曾等诸多大家都与荣宝斋有着不解情缘。

     

        说到与荣宝斋的交往,年近70岁的老画家吴悦石很有感触,在他看来,书画家与荣宝斋的交往就像平时写字、画画的生活一样,是平淡的、平常的。然而,在这样平淡的交往中,荣宝斋始终坚守着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正是这种坚守使平常变成了不平常。

     

    一字“真”经

     

        奉雅守正,亦商亦文。荣宝斋总经理马五一认为,这是百年老店面对市场万变的一定之规,也是荣宝斋事业发展的根本和“源头之水”。

     

        艺术市场如此繁荣的当下,书画作品的真伪一直是困扰收藏者的大问题。荣宝斋出售的艺术品,标价较一般画廊要高。从1988年始,荣宝斋对部分画家的作品实行了独家经营,售出作品全部附有出售作品目录和真迹证书,证书上附有画家签字,并盖有荣宝斋的钢印,可以让顾客买得放心。

     

        范曾就和荣宝斋达成专销协议。此前,吴作人、李可染、王雪涛、程十发等老一辈书画家都曾与荣宝斋签订过专销协议。这种做法既能逐步减少并进而杜绝赝品在市场上流通的机会,又为国家增加了收入,维护了画家的声誉,可谓明智之举。荣宝斋艺术品的“真”为其附加了超过市场价值的诚信价值,在市场中起到“托盘”的作用。

     

        “诚信为本”是荣宝斋企业精神中最重要的一条,马五一告诉记者,它来自于传统文化的根基,形成于一代代荣宝斋人的经营实践,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家与顾客是荣宝斋的衣食父母,诚信服务是荣宝斋的生命线。”马五一说。

     

    一“脉”相承

     

        走进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55岁的王丽菊在有条不紊地给《簪花仕女图》套版着色、印刷。这一幅画需要700多套版,40张全部完成,需要三到四年。“木版水印最需要的就是静心和悟性。”这位国家级传承人说。

     

        木版水印素有印刷“活化石”之称,需要勾描、刻版、印制几大工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手工印刷技术。2006年,“木版水印技艺”正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荣宝斋从原来只能印制大不盈尺的诗笺信笺,逐步发展到能够印制丈余巨幅,从原来只能印制纸本书画,逐步发展到能够印制绢本重彩,木版水印技艺复制的书画品种有五千余种。

     

        据介绍,荣宝斋展示厅中的一幅复制品《韩熙载夜宴图》,单就仕女裙一处就需要56块套版加以印制,勾描、刻版共1667套,每幅需印刷8000余次。这些作品印制完成之后,便直接被故宫博物院定为“次真品”,其意指这些作品的珍贵程度仅次于真品。

     

        目前,木版水印工艺坊中过半的职工都是年轻人,最小的仅有22岁。80后小伙子李扬指了指身边几位同龄人,愉快地说:“我们愿意一直坚持下去,让‘荣名为宝’这样的传统文化盛名代代相传。”(本报记者 张玉梅 于园媛 本报通讯员 刘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