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说 事

    奉化吹打路在何方

    杨和平 葛兆远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8日   09 版)
    CFP

        “奉化吹打”是对浙江省奉化地区吹打乐的统称。作为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吹打”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明代中叶兴盛于浙江地区的音乐品种。在漫长的历史衍化中,奉化吹打常常出现在庙会活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礼仪祭祀等民俗活动中,演出群体一度遍布奉化城乡村落,成为奉化人民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状堪忧

     

        近些年来,奉化吹打与不少民间文化一样日渐萎靡,现状令人担忧。

     

        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诸多影响,节日中传统的器乐表演活动日趋被现代化的舞台器乐表演活动所代替;依赖于封建社会的祭祀活动而兴盛的奉化吹打乐,因其出身的“迷信”成分,长期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当下社会的文化选择更加多元,尤其影视传媒吸引了大量民众,一定程度上导致奉化吹打的欣赏群体逐渐萎缩。

     

        另一方面,奉化吹打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已不适应当代社会,新艺人对表演吹打乐没有兴趣,一些表演技艺随着老艺人的故去而失传;政府的保护举措没有落实,艺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失去了表演的积极性。而表演艺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也给奉化吹打乐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此外,原始曲谱剧本的流失、表演设备与舞台效果的落后也是造成奉化吹打乐现状堪忧的重要原因。

     

        尽管奉化市政府和所在地的文化部门曾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比如,将“圣缘堂”和萧王庙小学作为奉化吹打乐的传承基地,为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教习场所;但是必须看到,仍然存在着经费需求与表演额度不相适应的矛盾、人才培养与演出效果不相匹配的矛盾、开发保护与经济效益不相协调的矛盾等等。毋庸讳言,在当代社会,仅凭借一己之力将奉化吹打推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平台,难度是很大的。

     

    两手扶持

     

        “传统”与“现代”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两者相互激励、相辅相成,传统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传统”与“现代”不断发生冲突、融合与发展的过程,奉化吹打需要尽快在这二者中找到契合点。

     

        奉化吹打乐器编配独特、乐曲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对现有的音乐形式通过书面、音响的形式开发出来,避免宝贵的文化财富随艺人的逝去而出现消亡的状况是对其保护的重要手段。奉化吹打的发展、复兴是一个历时较久、投入较大的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扶持。作为社会中“有形的手”,对奉化吹打的长远发展规划、分期分步实施、职责职能规范、协调分配统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如何更好地发展奉化吹打,需要市场与政府的双向有效配合,使其在有形和无形的两只手之中良性发展。笔者认为,对奉化吹打乐的传承与保护,要始终围绕着创作、表演和欣赏的人,设身处地的从民众的角度着手,帮助它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寻找发展的支撑点、着力点和爆发点,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发展、创新。

     

    文化认同

     

        由于奉化吹打分布地域相对较小、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因此很容易受到其他高势能文化的影响。因此,加强奉化地区的吹打乐文化认同是走出困境极其必要的举措。

     

        文化的发展在于交流,文化的进步在于不同文化间思想的碰撞,奉化吹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广泛吸收不同乐种、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优良之处,对符合自身发展的内容、样式应该积极的学习、模仿、借鉴,使其为我所用,增加自身的文化活力和舞台表现力。因此,加强奉化吹打乐同一地区不同乐种和不同地区同一乐种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极其必要的。

     

        保护与开发奉化吹打这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只将其固态地保守留存,而应深入其中、探求其源、追溯其本、挖其内核、扩其外延、增其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熟知奉化吹打乐。在对它的开发与保护中,应以灵活的政策手法、巧妙的宣传策略,避免强制性所带来僵硬化发展及凝固化保存。我们应该认真、理性、真知地对待奉化地区吹打乐发展问题现状,巧妙、灵活、合理地找到吹打乐发展路径,让它永现辉煌风采,未来春光无限。

     

        (作者单位:浙江省非物质遗产与保护研究基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