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国是论坛

    有些公益事业需要“慢”下来

    靳柳慧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8日   07 版)

        不久前,2014“火把”系列公益活动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启动。这次公益活动与以往的公益活动有所不同。青海省大通县民族中学的支教老师杨品杰说,他经历过很多捐赠,学校的仓库里堆满很多捐赠物品,比如钢琴、电吉他还有印有各种图案的衣服。“那些乐器学校里没有老师会教。事实上,有些物质上的东西并不是孩子们所需。孩子们更需要心理抚慰和长期的人生规划。”杨品杰说。

     

        “火把”公益活动的主办方广东大凡诚美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洪介绍,本次活动源于多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结合亲身经历对东西部地区教育现状差距的思考,希望以“慢公益”的理念,陪伴鼓励孩子们学习成长。这个活动不是一个来去匆匆的捐赠仪式。徐洪认为对于一些处在困境中的孩子,只给予物质帮助是不够的,“他们需要长期的关怀。我们将定期和他们交流,帮他们做人生规划,直到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为止。”

     

        近年来,我国的各项公益事业如火如荼,但是公益事业所提供的大都是金钱或急需物品。这些帮助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解决了处于困境的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但只能解被资助人的燃眉之急,很多无法满足长久只需。

     

    慢公益开启公益新局面

     

        慢公益不同于一般的公益,慢公益的影响力是源远流长的,可以陪伴被助者一生的。慢公益更能体现公益的本质,更能体现其“益”在于有益于人的精神存在与价值归属,而不是用一些单调的物质去补偿。研究表明,在相对窘迫的环境下,人们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应急的食品衣物,对人们精神的抚慰与价值的引领才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实现自我救助的动力,有了精神支持在极端匮乏的物质条件下受助者也能坚强自立,甚至拥有较高的幸福感。

     

        公益事业最早起源于国外的宗教慈善,用于解困济贫。当代国外公益慈善事业在其服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的扩展,慈善本身虽然仍关注被助者的诸多需要,但在教育、养老、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内容也有了极大的拓展。这表现为公益慈善的关注点从物质上升至精神、从低等教育上升至高等教育,由身体健康上升至心理健康等。

     

        深度上,公益慈善不再仅局限于解决困难群体的衣食住行的问题,更多的是对他们进行“赋权”,提高他们自身的生存能力。

     

        我国目前各项慈善事业的服务内容仅限于对救助者的大病医疗,或对贫困山区的儿童资助书籍、金钱或建学校,或对突发的灾难的紧急救助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需要救助的案例被媒体报道后,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大笔资金很快就能筹集到。相对于国外的公益事业,我国大多公益就仅停留在这个层面。缺乏对于受助者的长期跟踪与帮助,受助者在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鲜有关注。

     

        良好的心理基础可以提升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慢公益就是为受助者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帮助他们脱离困境,获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慢公益的优势可以从他的深度和广度来剖析。

     

        就深度而言,慢公益可以使公益更加深入人心,使公益更侧重于价值与人生意义等比物质需要更为终极的层面。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型,为人的行动提供动力。精神思想支配行动,决定不同的行动方向,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好的行为,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则会让人误入歧途。所以要改变人的现状,首先应该改变其思想。慢公益就是鼓励专业人士帮助受助者改变其思想行为,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对人生有新的认识和希望。

     

        就广度而言,慢公益拓展了救助的内容,将时间与爱等更为务虚的内容加入物质援助中,且让其充当更为核心的部分,最终让人的需要各层次皆能得到及时满足。慢公益将公益的服务范围从物质救助扩大到精神层面。

     

    慢公益难在哪

     

        慢公益的开展可以开启我国公益事业的新局面,将公益更加有益于人,但是要将慢公益普及路途还很漫长。慢公益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和财力投入的服务。

     

        公益服务需要大量人员的参与,而慢公益追求对被助者的长时间陪伴引导。不管是价值观上的引导,还是人生的规划,都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只有拥有学科技术专业技能的人才能很好地帮助和引导被助者。目前我国十分缺乏专业人员,这是慢公益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亟需加大培训专业人员的力度。

     

        受助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认知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需要专业人员持续花费大量精力的定期对被助者进行引导。目前,很多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工作并不是十分稳定,很多人中途转行,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容易导致项目中断。时间跨度长会引起连续性的问题,这要对受助项目进行时间规划,还要研究指导性的工作间隔多长时间更好,以何种方式实施获得的效果更好。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还没有展开,实践案例也少之又少。

     

        全面推广慢公益要花费很高的成本。比如针对一个儿童进行慢公益帮助,到他成年往往要数年时间。这也就意味着慢公益很难扩大到全部的困难群体。个别慢公益产生的这种高效果在整个社会环境下进行评估,其产生的影响也显得微不足道。只有找到如何突破求助范围有限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发展慢公益。

     

        笔者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时候只受助者一些钱或者物质,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让他们反感和拒绝。如果给一次钱,帮助一次就停止了,这反而会对一些受帮助群体造成伤害,公益事业失去本来的意义。慢公益的确发展则是突破这种困境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