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已经成为一些本科院校的现实抉择。面向职场,教育正在回归其本质。而独立学院又将如何直面日渐凸显的高校竞争?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会长、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长徐仲安教授。
记者: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独立学院应如何寻求自己的角色定位?
徐仲安:“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内涵是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这是办学的宗旨和方向。作为高教资源和社会资本的组合,独立学院在面向市场需求方面,已先行一步。生源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独立学院90%的生源来自本省市,毕业生大部分将服务于当地,这就为独立学院的专业结构优化提出了要求——与区域产业经济结构协同发展。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我们以培养具有现代商务理念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在服务山西这一资源型省份的转型跨越发展。
记者:独立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做了哪些探索?
徐仲安:走“应用型”道路,要在关注“教学质量”的总体要求基础上,突出“职业技能”,突出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培养“能力适用”“学有所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信息学院推行的“3+1”培养模式,设立实验班,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抓手,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形成了“教、学、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及全面素质教育的“3+1”创新教育模式。目前,我们与6家专业培训机构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书。协议书无一例外地明确了“订单培养”的条款:各培训机构必须先有就业岗位,再培训学生。在培训机构为学生安排工作后,该学院将按照每个学生5000元的价格,向培训机构支付培训费。学生除生活费外,不掏一分钱。这种学院埋单、学生自主学习,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模式,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这样一所自收自支的大学,显得尤为珍贵。
记者:独立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有哪些优势?
徐仲安:与公立大学相比,独立学院在办学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适地设置应用性较强的新专业,在满足行业和职业门类对人才知识结构多样化需求上,抢占市场急需的人才市场资源。此外,独立学院的用人机制也更加灵活,在全员聘用制的前提下,职位能升能降,人员能进能出。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我们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突破人才引进的专业和领域限制,大量聘请行业企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校兼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师资基础,也为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活力。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校企合作中,为使教学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初步建立起“通识基础+专业提高+综合实践训练”或“素质+技能+应用”的模式,成效明显。(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