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世经纵横

    英成功发行30亿元人民币国债

    伦敦夯实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地位

    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军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6日   08 版)
    由欧洲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欧元与人民币国际化”研讨会10月14日上午在伦敦举办。图为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联席主席大卫·马什(右)在研讨会上发言。 戴军摄

        【看点】

     

        英国发行的30亿元人民币国债受到全球买家的踊跃认购,持续12个小时的认购共收到来自全球投资者的85个订单,总认购额达58亿元人民币,远超预定发行量。

     

        英国财政部14日发布声明称,英国政府已成功发行首只人民币主权债券,规模为30亿元人民币,期限为三年。这意味着英国成为中国之外第一个发行人民币计价国债的国家,而且这也是全球非中国发行的最大一笔人民币债券,伦敦由此进一步夯实了其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地位。

     

        英国财政部本月9日宣布由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负责管理这笔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中国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负责承销。业内人士当时就预计,此次债券的发行规模可能超过之前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国开行)在伦敦发行的债券规模。

     

        9月中旬,中英第六次财金对话期间,国开行获准在伦敦发行3个品种的20亿人民币(约合2亿英镑)债券,分别是3年期固息债6亿元,利率为3.35%;5年期固息债5亿元,利率为3.6%;10年期固息债9亿元,利率为4.35%。英国目前以英镑计价的5年期国债利率为1.42%,10年期为2.13%。这是在伦敦发行的中国首单准主权人民币债券,进一步丰富了伦敦市场的人民币投资品种。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在财金对话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对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及国开行计划在伦敦设立欧洲地区首个代表处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对英国政府的长期经济计划和伦敦作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投出的重要信任票。

     

        据英国财政部透露,这次发行的30亿元人民币国债受到全球买家的踊跃认购,持续12个小时的认购共收到来自全球投资者的85个订单,总认购额达58亿元人民币,远超预定发行量。买方包括世界多国央行、银行国库及基金经理等。英国财政部称,债券发行收入将被纳入英国外汇储备。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英国外汇储备额为924.038亿美元,储备货币仅为美元、欧元、日元和加元。

     

        英国财政部称,人民币国债的发行将进一步巩固英国作为西方重要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英国是欧洲地区人民币支付规模增速最快的地区。来自伦敦金融城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伦敦日均人民币外汇交易量达253亿美元,连续两年保持了50%以上的增速。

     

        近年来,为巩固欧洲最大人民币交易中心的地位,英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去年10月,中方同意给予英方800亿元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额度;今年6月,中国央行授权中国建设银行(伦敦)有限公司为伦敦人民币业务清算行,首次在亚洲以外的国家(地区)选定人民币清算行,并对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融资业务提供担保。9月,由国开行发行的中国准主权人民币债券首次登陆伦敦市场。10月,中国农业银行与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合作推出首支以人民币计价、在境外上市的GDR(全球存托凭证)股权投资产品等等。

     

        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债券的成功发行不但彰显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强烈意愿,也意味着人民币有潜力作为未来的国际储备货币。英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英国已是欧洲人民币支付业务发展最快的市场,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间,交易量增长了一倍以上。2013年伦敦人民币日均外汇交易总额达25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0%。

     

        另据此间媒体报道,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成员15日在法兰克福举行月中会议,讨论是否应将人民币纳入欧洲央行外汇储备。分析人士认为,欧洲央行将人民币列入储备货币不无可能,一则是因其外汇储备多元化的需要,二则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被认可的程度正在日渐提高。  (本报伦敦10月15日电 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