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人物·大家

    赵铱民:让新的笑脸绽放生命光彩

    本报记者 王斯敏 通讯员 罗奋堂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5日   16 版)
    赵铱民为王娜做治疗。
    和学生在一起开展学术研究。(中为赵铱民)资料图片
    二○一二年五月,赵铱民前往瑞典拜访“世界种植牙之父”、瑞典著名口腔医学家布伦马克。资料图片

        赵铱民

     

        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原院长,少将军衔,著名口腔颌面修复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银星”、全国政协委员。世界军事齿科学会主席,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国际颌面修复学会荣誉主席。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199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口腔修复学研究,在磁附着技术、种植修复技术、颌骨缺损功能重建、颜面部缺损仿真修复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果,2013年荣立一等功。

     

        “救救我吧,赵大夫!与其像怪物一样活着,还不如死了痛快!”许多患者一见赵铱民,便声泪俱下,痛不欲生。

     

        “人活一张脸”,可这些患者的脸却被厄运“光临”。“坑面女”“缺脸男”“巨舌症”患者……或者因先天疾患,或者因后天战创伤,他们的脸部畸变残缺,惨不忍睹。这张脸带给他们的,是歧视与冷眼,是病痛与绝望。

     

        作为中国颌面赝复领军者、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赵铱民无法对患者的痛苦视若无睹。他以战士的勇毅执着钻研,终于练就一双回春妙手,为一个又一个患者成功“变脸”,创下了一项又一项“第一”。20多年来,他先后完成1000多例颌面修复治疗,发明7项临床修复技术,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他创造的颌面修复技术,被写入美国著名大学的教科书。

     

        因为他和团队的持续努力,国际颌面赝复最高峰插上了中国大旗。而他带领下的第四军医大学,也在“至精至爱、效国效民”的路上稳步前行,桃李成荫。

     

    “赵叔叔,我能吃东西啦!”

     

        他在王娜的欢叫声中流下热泪。克服世界难题固然可喜,但让一个苦孩子获得新生更令他欣慰

     

        “看,多健全可爱的男孩!”指着照片里一岁多的小辉辉,赵铱民满脸慈爱。

     

        小辉辉是昔日“坑面女”王娜的孩子。曾因先天性双侧颧骨、上颌骨缺失而无法正常生活的陕西女孩王娜,经过赵铱民团队的治疗,不但恢复了正常面容,还缔结了幸福的家庭,如愿当了母亲。不久前,她特意抱着孩子回四医大口腔医院看望恩人们。历时近四年的一系列手术、康复后在医院工作的半年多时光,早已令她把这里当成了家。

     

        谈起2006年第一次见到王娜的情形,赵铱民记忆犹新。“她面部正中呈‘天坑’状塌陷,举世罕见,我们当时毫无把握。”但,王娜那花季女孩不该有的痛苦黯淡令他揪心,养母为养活这个捡来的孩子而送走亲生骨肉的义举让他动容。最终,时任口腔医院院长的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免费救助王娜。

     

        赵铱民组织全院7个科室近20名顶级专家,以军人的果敢投入战斗。多次会诊、反复讨论,完整的手术方案最终确定。一期手术牵张整复颧骨,二期再造上颌骨,三期种植牙,四期下颌骨整形……整整三年9个月中,赵铱民亲力亲为,组织实施了四期十余次手术,使王娜的面容一步步走向正常。

     

        2010年5月17日,他精心地为王娜装上种植牙,并反复教她咬合。王娜把一块饼干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开始了20年来的第一次咀嚼。看着镜子中正常而陌生的容颜,品咂着口中食物的香味,王娜拉住赵铱民的手,眼泪夺眶而出:“赵叔叔,我能吃东西啦!”

     

        “医生都想治病救人,但没有过硬的技术是不行的。我们之所以能为王娜‘造脸’改写人生,靠的是在多项先进医疗技术基础上集成创新。”赵铱民介绍。王娜手术涉及牵张成骨、数字外科、种植修复、颜面赝复等七项技术,每一项都具有挑战性。好在,赵铱民和他的科研团队此前已进行了多年探索,拥有丰厚的技术储备和经验积淀。2011年,这一名为“严重颜面战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的技术体系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至今,它仍是世界颌面缺损修复和重建水平的标志。

     

        20多年来,应用此技术,赵铱民和团队完成了两万余例颜面部创伤伤员救治。如果把王娜的手术称为“造脸”,他张口就能讲出更多关于“脸”的故事——

     

        “换脸”。2006年4月,经异体移植,被黑熊撕毁大半边脸的云南汉子李国兴拥有了一张新的脸庞。完成于四医大的“世界第二例、国内第一例换脸术”在全球引起震动。

     

        “替脸”。一名退伍多年的战士和妻子争吵,妻子一气之下拧他耳朵,却把整只左耳扯了下来。原来,他早年间因伤失去左耳,赵铱民为他做了一枚惟妙惟肖的义耳,这只义耳居然“骗”过了他的妻子。

     

        “长脸”。2007年,项目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块、世界第二块组织工程皮肤,并成功用于临床。它的问世给颜面缺损患者带来了福音——“患者可以在自己身上‘长’出相应组织,再移植到缺损区,避免了异体移植的排异和自体移植的二次创伤。”

     

        “种种尝试,可以概括为‘三个R’——替代(replacement)、重建(reconstruction)和再生(regeneration)。这三步分别代表了我们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赵铱民总结。

     

    “原来,我们修复的不只是面容,更是病人的心灵。”

     

    沉浸于文学梦的他服从“命运的选择”,成了最勤奋的医学生

     

        能写一笔清雅遒劲的书法,画得一手形象传神的好画,爱读小说,擅长设计,业余时间写下了数百首诗歌——在朋友圈里,赵铱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人所共知。于是,一个疑问时常摆在他面前:“当初为什么选择学医,而非文学或艺术?”

     

        回答这个问题,还需回到那个渐渐远去的年代。

     

        1956年,赵铱民出生在陕西汉中一个教师世家。喜好舞文弄墨的他从小便梦想着上大学、当作家,即使在“文革”中上山下乡,他也是知青中最好学的那一个。两年中,他读了200多本书籍、写下几十万字读书笔记,成了《知青报》记者,很快又被新疆军区看中招为特长兵。

     

        然而,刚到新疆,正逢部队整顿,“特长兵”成了“工程兵”,在苍茫荒僻的吐鲁番戈壁上修建医院。严寒酷暑、餐风露宿,赵铱民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诗句激励自己,站成了一棵挺拔的胡杨。

     

        转机终于来了。1978年,军队院校恢复高考,赵铱民以新疆军区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被选择”进入了医学的轨道。此后,读研、留校、从医,人生的轨迹逐渐开阔,却也离“文学艺术梦”越来越远。

     

        “既然是命运选择了我,我就要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坚实。”赵铱民没有怨言。

     

        真正对这个职业产生情感,是在上研究生后一次出诊时。那天,一位戴口罩的女大学生走向他,美丽的眼睛像蒙了灰霾。摘下口罩,他怔住了:这是怎样一副残缺可怖的面容!姑娘哽咽了:曾经清秀的她因上颌窦肿瘤手术造成面部缺损,六次轻生,这次,是来找寻最后的希望……

     

        “原来,我们修复的不只是面容,更是病人的心灵。”赵铱民被触动了。他发现,自己的美术功底似乎正是为此准备的:设计假体、雕塑模型、配色上色,他总是比其他同学得心应手。兴趣与职业水乳交融般结合在一起,他成了最勤奋的医学生。

     

        钻研专业、苦练英语,还积极投身科研。很快,尚未毕业的他就打响了发明创造的“第一枪”。

     

        “那时候给患者戴修复假体,都是用钢丝卡、眼镜架等方法。遇到全上颌骨缺失的,很难戴住。能不能用磁体吸附原理解决问题?”他一头扎进“铁磁学”领域,三年苦干,研制成功Z-X系列强力闭合磁路磁性附着体,实现了修复体固定的一个重要突破。牛刀小试后,他一鼓作气,逐渐取得系统性成果:将磁性固位技术与种植技术结合,拓展了磁附着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立了颌骨缺损分类法,提出了针对各种颌骨缺损的临床修复方案和相应技术;在国际上首创了“种植体—环形支架—磁性附着体修复全上颌骨缺失”新技术,解决了困扰国际口腔修复界的重大难题。

     

        此后20多年里,不断挑战自我、寻找突破,成了赵铱民的科研习惯。成就便在奋斗与坚持中不断涌现——

     

        我国颌面修复材料制造尚属空白,进口材料成本昂贵。赵铱民带领团队攻关6年,成功研制出SY系列、ZY系列仿真颜面修复硅橡胶材料,主要性能指标超过英、美等发达国家水平,完全达到了“以假仿真、以假代真、以假乱真”的应用效果。

     

        赝复体制作长期以来依靠手工完成,一个熟练的颌面修复医生通常需培训十余年,还须学习美术、雕塑等技艺。制作一个赝复体,工艺多达十几步,通常需半个月以上。能否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人手的工作交给电脑完成?赵铱民率领团队展开研究,历时七年多,终于建立起“颜面缺损智能化仿真设计及快速制作技术”。

     

        “现在,一台扫描仪只需3秒钟,就能制取患者面部的光学印模,然后通过计算机精确重构颜面三维模型,设计出赝复体,最后由快速成型机自动加工出颜面假体阴模。”赵铱民介绍,应用这一技术,只需两天便可得到与患者颜面精确匹配的赝复体,医务人员只需培训1周即可上岗。这项技术被时任国际颌面修复学会主席的Beumer教授评价为“对传统颜面缺损修复技术的一次革命”。“下一步,我们要攻克的难题是赝复体上色。希望能用数字模拟技术,把颜色直接喷墨打印出来。”赵铱民思考的,仍是未来。

     

    “都说医者仁心,赵校长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别人如是评价。促成、发起、承担公益项目,他使善德在一座医院蔚然成风

     

        “小燕子又变漂亮啦!”2012年7月18日,四医大口腔医院病房内飞出一阵阵笑声。在众人簇拥中,云南四岁女童贾万燕睁开了眼睛。除了左眼明显红肿,这位秀气的小姑娘看起来与常人无异。

     

        就在几个小时前,小燕子还被病痛折磨着——由于患上眼部晚期恶性肿瘤,她的左眼长出巨大瘤体,几乎遮住了半张脸。四医大得知后,专程派人接来小燕子和其家人。

     

        “赵院长早早地到机场迎接小燕子,制定手术方案,还亲自为她设计安装义眼。”口腔医院工作人员苏玉军印象深刻:“诊断发现,她的病情很难控制,做手术会不会白费?但赵院长坚持:做!还孩子一张美丽的笑脸,不能再让孩子重复多年的痛苦与丑陋。”

     

        诊疗、食宿没花去小燕子家人一分钱。相反,医护人员们捐助的钱款、衣物、玩具等装满了大包小包。

     

        小燕子是“重生行动”颌面缺损项目免费救治的第一例患者。四医大口腔医院是该项目唯一的承办医院。这所医院先后承担了“明天计划”“重生行动”“新颜行动”“微笑列车”四大公益项目,而其中两项的设立,与赵铱民的努力有直接关系。

     

        “2004年,我们成为国家民政部‘明天计划’首批定点医院之一,为福利院唇腭裂儿童免费治疗。很快,我发现,更多生活在贫困家庭里的唇腭裂患儿也需要帮助。我们医院每年抽出部分经费为他们免费手术,但杯水车薪。怎么办?我想到了李嘉诚基金会,就联系他。”赵铱民回忆。

     

        共识很快达成。2008年,国家民政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各投入5000万元资金,启动“重生行动”,救助贫困家庭中的唇腭裂儿童。全国21家一流的颌面外科参与了这项行动,4年中2.2万名贫困患儿喜获新生。2011年,“重生行动”受惠者扩展到颌面缺损贫困患儿。

     

        随着唇腭裂纳入医保体系,2012年末,“重生行动”宣告结束。赵铱民又产生了新的想法:能否单设一个项目,为颜面缺损贫困患者提供救助?想法再度得到李嘉诚基金会支持。2013年,这个名为“新颜行动”的公益项目顺利启动。

     

        一个个爱心故事,在这里接连上演——

     

        小元元和75岁的纪奶奶相依为命,自从得知自己是因面部畸形遭父母遗弃后,他一直闷闷不乐。2008年9月,口腔医院为他实施免费手术,小元元终于露出笑容。

     

        宁夏小学生单涛写来求助信:“我不到两岁时爸爸没了,妈妈也走了,六岁时,车祸让我不完整的脸又一次雪上加霜,得了‘歪嘴’的外号。叔叔阿姨,帮帮我吧!”收信第三天,医院就找到单涛,为他实施手术……

     

        几年来,口腔医院救助的病患已逾三万例,而赵铱民的公益梦想还在扩展。“退休后,我会为公益投入更多精力。”他计划筹建由中国人牵头的国际公益基金,把爱洒向世界。

     

        “都说医者仁心,赵校长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口腔医院修复科主任张少峰随口列出一件件“小事”——汶川地震后,赵铱民带领医疗队奔赴灾区,救治受伤群众520余人;设计诊疗方案时,他总是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尽量缩短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为减轻儿童就医的恐惧心理,他亲自为儿童诊区做设计,从国内外购置各种玩具和装饰,把诊区变成了孩子们流连忘返的“儿童乐园”。

     

        一颗心带动万颗心。一位位“给患者爱和尊重”的名医专家,一支支“365天学雷锋、学张华”的学生志愿服务团队……赵铱民播撒的种子在整个医院、整个学校生根开花。

     

    “当师诸葛鞠尽瘁,安负五百拳拳心。”

     

    执掌医院,挂帅名校,他用思考者与实干家的姿态闯出新天

     

        每个清晨,四医大口腔医院都会迎来汹涌的问诊人潮。“是赵院长让这所老牌名院重现生机。”年过八十的刘宝林教授感慨。

     

        2004年12月,赵铱民被任命为口腔医院院长。上任当晚,他作诗抒怀:“……冥思良策出重围,欲谋新政图中兴。当师诸葛鞠尽瘁,安负五百拳拳心。”

     

        是什么样的“重围”,让他“冥思”至此?原来,由于多种原因,这所昔日位居“中国口腔医院四大家族”之一的名院遭到了严重困难,年收入仅四千余万元,医护人员人心浮动。上任第一天,赵铱民就被一个档案袋惊住了:里边是12份高级职务人员请调报告,占全院高级职务人员的近四分之一。

     

        要想走出低谷,必须力行改革。赵铱民多方走访了解情况,找准“病灶”之后,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抓思想。在全院骨干中开展解放思想、二次创业大讨论,充分聆听职工意见,推出了一整套激励政策调动员工积极性;

     

        搞建设。多方筹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拔地而起的病房大楼条件一流,让病人放心、暖心,专门开辟的研究中心、教学中心国际领先,令医护人员舒心、自豪;

     

        重人才。从2007年起,他每年选送一批年轻人出国留学,并引进国际知名专家学者长期来院工作,使口腔医院与世界最前沿的理念、技术“零距离”……

     

        成效很快显现出来——患者多了,原来病房大楼入住率始终在60%左右徘徊,现在则是“一床难求”;收入高了,从年均几千万元到突破亿元大关,再到“打着滚儿”成倍增长;人心齐了,那些闹着要走的,悄悄撤回了请调报告,而留校留院则成了博士生们毕业后最集中的选择。

     

        “最关键的是,经过这六年冲刺,口腔医院拥有了雄厚的人才优势与科研实力:建设了‘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出了自己的‘973’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一批优秀人才,每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的SCI论文数都位居全国同类院校最前例。这些都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赵铱民笑得满足。

     

        “他有改革家的胸襟与眼界,对事业怀有深深的使命感,这是他做业务、搞管理都能成功的关键所在。”刘宝林认为。

     

        几年后,赵铱民走上了四医大校领导岗位。他和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起,秉持着“一流人才为军而育,一流成果为军而研,一流技术为军而医”的指导思想,始终追求卓越,合力铸造忠诚,为打造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而努力

     

        此时的赵铱民,依然坚持“守好本分”。每周再忙,他也会抽出两个上午,穿上白大褂出现在患者眼前,而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更是从未中断。

     

        “我们常常惊叹,导师怎么能一人完成几个人都觉得吃力的工作量。那都是他透支身体、压缩休息时间换来的。”他的博士毕业生、口腔医院医生白石柱感叹。

     

        2010年大年二十九晚上,赵铱民经历了此生最大的难关——因长期过度劳累,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被送上手术台,情况相当危重。幸而,在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下,他战胜了病魔。

     

        “同事们跟我说,老赵,你走不了的,上天舍不得收走你,”赵铱民轻描淡写地笑着,“我也觉得不会走,因为,我还有太多未实现的心愿。”  “中国人也能领军世界。”

     

        因为他和同行们的努力,中国颌面赝复学从“一文不名”到举足轻重。中国力量,世界瞩目

     

        金秋9月,古都西安迎来了来自世界21个国家的300多位颌面修复专家,代表业界最高水准的第10届“国际颌面修复大会”喜庆开幕。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专家们就颌面修复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展开高端研讨。会议承办方正是四医大口腔医院;大会主席则是时任国际颌面修复学会主席、连任两届世界军事齿科学会主席的赵铱民。

     

        会场内外,各国专家一次又一次惊讶于颌面修复领域迅速崛起的“中国力量”——会上,赵铱民作了题为“口腔颌面修复的数字化时代”的主题发言。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成功案例,一项项突破前人的创新技术,令会场一次次响起热烈掌声;会后,代表们参观了四医大口腔医院,世界一流的诊疗条件不时引起赞叹,许多专家提出合作愿望。会议结束,赵铱民的四年主席任期宣告终结,学会却送给他一份特殊的厚礼——“荣誉主席”称号,这是学会历史上产生的第一位荣誉主席。

     

        荣誉属于日渐强大的祖国,这是中国学者的骄傲,更是历史赋予的责任。赵铱民对此有着切身体悟。

     

        在他办公室门口,挂着一幅童第周肖像。这位生物学家留学海外时的那段内心独白,赵铱民早已烂熟于心——“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一定能办到。”而他,也经历过类似的触动。

     

        “1993年,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去日本参加学术会议。一个日本教授发言讲述‘亚洲口腔修复学发展的现状和展望’。讲到先进技术,举的例子都是日本和韩国。讲到落后状况时,他展示了几张图片,上面是几个中国人张着大嘴,牙齿缺乱脏差。”看着那位教授轻蔑的眼神,赵铱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中国人也能领军世界。一定要建一个世界一流的修复科,让中国人享有跟日本人一样的牙科技术。”他在心里许下愿望。

     

        于是,他先后三次留学海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可以滋养梦想的养分。在美国,他自掏腰包把看到的先进设备、资料、诊疗方法等拍成教学照片,前后用去了几百个胶卷;在日本名古屋,他把所有节假日都贡献给了图书馆和医院,学成回国时,带回了满满十几箱书籍资料和先进器材。回国后,他把这些经验与技术毫无保留地用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口腔医院的修复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最初国际同行来参观,都是询问我们需要什么帮助,现在几乎都是提出合作意向。”赵铱民讲了一件趣事:2010年,几位国际同行来院参观,原本准备讲一堂课,赠送些仪器。等参观结束,他们坚决不讲了,并取消了礼品赠送——赵教授,在你们的研究面前,我们要讲的早就过时了;我们带来的设备也一样。

     

        类似的自豪时刻不断出现。近年来,赵铱民又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在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可否做些“留存历史”的工作,为口腔医学发展历程建一个集中展示平台?“今天的技术、设备总会过时,今天的优秀人才,十年后也许会被超越。但历史文物却不因岁月而贬值,只因时日延长而增辉;通过它们的记录,事业可以永存。”

     

        2007年9月,一座国内规模最大的“口腔医学博物馆”在口腔医院内开门迎客。13个展区,近5000份实物展品,从30万年前的动物头颅、牙齿化石到历代齿科设备、口腔医学资料,直至当前最尖端的齿科成果等应有尽有,生动展示了世界口腔医学发展脉络、中国口腔医学几千年发展史及我军军事医学卓越业绩。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世界种植牙之父”、瑞典教授布伦马克无偿捐赠的962件珍贵物品。这是老人毕生积攒的全部文物,包含他所研发的世界第一代种植牙整套器具等极具价值的物品。这座由中国军医历尽艰难建起的博物馆打动了他,他亲笔题词“倾听病人声音,负起自己的责任”,表达出中外医学家共同的心声。

     

        “我曾经有三个梦:建设国际一流的口腔修复学科、让中国颌面修复领跑世界、建设我们的口腔博物馆。今天,三个梦都实现了。”赵铱民欣慰不已。这位进取者正在酝酿新的出发。“中国”是他三个梦共同的底色,也将是他更多梦想的原点与归宿。(本报记者 王斯敏 通讯员 罗奋堂)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