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午,北京市公布“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听证方案”,决定在10月28日举行公交价格听证会。此次价格听证方案分为公交和地铁两大部分,且均有两个备选方案。与现行票价相比,无论是公交还是地铁,“涨”已是必然趋势。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北京公共交通,能否在票价上涨已成定局的前提下,切实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推进票价改革在北京已有广泛共识
据介绍,北京市从去年12月份以来,围绕公共交通票价政策调整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今年7月份完成了公交票价改革公开征集意见活动。
在北京市发改委公开征求意见18天时间内,总计收到2.4万人提出的4万多条意见建议。市民群众关切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交通的发展、服务和管理问题,二是票价改革本身的问题。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推进公共交通票价改革在北京已经形成广泛共识。
首先,近年来北京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对治理首都交通拥堵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至2013年,公交出行比例由34.5%提高到46%。其次,北京公共交通的服务网络、服务能力及水平有待提升。北京市预计到2020年需投入4000亿元用于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城市现代公共交通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再次,北京现行票价政策已经实施了7年,随着城市和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结构以及运营成本发生了巨大变化,现行的票价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公共交通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要求。
公交方案区别在持卡是否仍享优惠
方案一:起步5公里内每人次1元,每增加10公里加价1元;取消公交卡优惠(学生卡仍可打5折)。
方案二:起步10公里内每人次2元,每增加5公里加价1元;使用公交卡可享5折优惠(学生卡可打2.5折)。
据了解,此次北京地面公交票价调整的基本思路,是继续保持较低价格,保持地面公交价格的普惠性。
在地面公交价格两个方案中,持公交IC卡能否继续享受优惠成为明显区别。
根据目前路网客流数据及免票情况测算,票价调整后,北京地面公交企业年税后票款收入将比现行票款收入分别增加36亿元和26.4亿元。人次票款收入占人次总成本的比重将由现行的16%分别提高至45%和38%左右,其余部分继续由政府按照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机制解决。
地铁两方案起步价是听证焦点
方案一:起步2元3公里,3~6公里每人次3元,6~18公里每人次6公里、18~42公里每人次12公里、42公里以上每人次18公里加1元,票价不封顶。
方案二:起步3元6公里,6~12公里每人次4元,12~32公里每人次10公里、32公里以上每人次20公里加1元,票价不封顶。
地铁价格听证两个方案显示,两个方案的平均票价水平比现行票价分别提高2.4元和2.3元。按照2013年路网实际统计的乘客月平均乘坐轨道次数11次测算,乘客月平均支出分别为48.4元和47.3元,月增支26.4元和25.3元。对通勤乘客而言,按照平均每天乘坐2次轨道交通,每月22个工作日测算,乘客月平均支出分别为194元和189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3%和5.2%。
另据了解,票价调整后北京地铁企业税后年票款收入分别增加33.9亿元和32.4亿元,人次票款收入占人次总成本的比重将由现行的22%提高至50%左右,其余部分继续由政府按照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机制解决。
公交服务升级核心是“两网”融合
10月13日上午,几乎与北京市发改委公布票价听证方案同时,首都公共交通的主管部门——北京市交通委向媒体发布了关于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措施。
北京市交通委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将继续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力度,拓展轨道交通网络,加快施划公交专用道,建设公交场站设施,改善接驳换乘条件,保障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构建多层级、多样化的地面公交线网体系,实现公共交通网络的地上、地下“两网”融合协调发展。
根据规划,到2017年底,北京中心城90%以上乘客步行到最近公交车站距离不超过500米,五环路内平均步行1公里即可到达轨道交通站点;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60公里以上,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到480公里;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力争达到52%;现有地面公交非空调车全部更新为空调车。全面提高公共交通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满足市民基本出行并适当兼顾多样化出行需求。
(本报北京10月13日电 本报记者 董 城 张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