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制度建设,既要让心怀不轨者无漏洞可钻,也要让认真研究者不受桎梏,也只有如此,才是对国家的科研资金负责,对国家的科研工作者负责,对国家的科研事业负责。
10月10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了7名教授非法套取国家科研专项资金的情况。涉事教授套取的资金总额超过2500万元,令人震惊,而更让社会舆论惊讶的是,几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当有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也做出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行径,身陷腐败。
中纪委的这次通报,揭开了我国科研资金流失问题的盖子,同时也暴露出了各个高校与科研机构中对国家科研资金管理的疏失与漏洞。此次7名涉案学者的所在单位,都是国内一流的学府,本应该有最严格、最科学的科研资金管理体系。在这些高校之中,仅仅7个人竟然就能非法套取如此巨额的科研经费,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各个研究机构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处理不端学者是治标,而如果要治本,就必须在制度上加强对国家科研资金的管理,从而在根本上杜绝学术腐败。
在科研经费管理的诸问题中,危害最深的是一种形式主义作风。在不少高校中,主管经费报销的部门都有“只认发票,不看用途”的习惯。对于在校师生呈交的报销申请,财务部门往往对发票的格式、数额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当作“严格管理”的表现,以至于许多研究之中正常的花销无法顺利报账。相反,对于发票之外的问题,审核者却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报销者糊弄过去。在北京的数所高校附近,不少复印店干脆做起了向师生兜售发票的生意,而许多出售办公用品的百货商场附近,也常有“发票黄牛”流动。而用“搞”来的“合规发票”报销,几乎成了某些在校师生与财务部门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与此同时,各大高校还常常把报销时间框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导致不少研究者都要在研究尚未展开之时就把钱先报出来,这就更为心怀不轨者提供了操作空间。在这种不够科学的管理体系下,有套取科研资金歪念头的人,不需费太多力气就能够得逞。
总的看来,各个高校与科研单位的科研资金管理大多是“因地制宜”,莫衷一是,在制度建设上有好有坏,上述问题也分散存在于不同单位的不同领域。现在,中央有意清理学术界的腐败现象,必然需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引导各单位制定相对统一而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消除形式主义,强化对科研资金用途与流向的有机监管,将对保护国家科研资金大有裨益。需要提醒的是,健全的制度建设,既要让心怀不轨者无漏洞可钻,也要让认真研究者不受桎梏,也只有如此,才是对国家的科研资金负责,对国家的科研工作者负责,对国家的科研事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