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公认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课程内容规范性极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组按照中央有关精神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初步探索出一个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覆盖全员、因材施教的教学新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成果。这一模式的主要措施有:
首先,始终坚持用中央有关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示精神来指导课程教学,及时把中央有关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之中,使其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我们组织课程组教师认真研读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拟定新的教学大纲,重点突出六大主题:中西冲突的根源及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意义;中国为什么选择、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的形成、坚持和发展。对这些重点问题的讲授,归根结底,就是要使大学生进一步懂得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
其次,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制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用PPT课件》15讲。每讲是一个独立的专题,包括教学基本要求、基本内容、阅读文献和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同时,课件上传到网络学堂,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们下大气力收集了大量鲜见的历史图片和纪实类视频资料,将之编辑加工为三五分钟至十几分钟长度不等的文件,可以非常方便地插入PPT演示稿中,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同时围绕“红色记忆”这一主题,从各种中外档案文献资料中精选、编译出数百万字的资料,传送到网络学堂中,供学生课下阅读,让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触历史,从而加深对近现代史进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
再次,开列供学生研讨的《问题集》和供学生阅读的《参考书目》。《问题集》由数百道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题目构成,并定期更新。所提问题不仅包括教材中所涉及的,也有一些近期社会上的相关热点问题,供学生从中选做,增加了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的空间。同时,题目中相当一部分是学生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这就在无形中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了学生一探究竟的动力。
我们开列的阅读书目包括近千种图书,不管何种专业的学生,总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这份书目不是简单列出几本近现代史著作,而是经过精心挑选,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不是只开列一种,而是尽可能多地把相关传记和研究论著都开列出来,使学生能够从比较中悟出历史的真实意义。
同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拓展课外学习,采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是:专题教学、师生对话研讨、课堂讨论、演讲、表演、辩论等。每一个专题,都设计出若干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课下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作业,并经过竞争获得课堂演示的机会。我们还在一些课堂上试行情境模拟法,即根据重大历史事件设定典型情境,指导学生扮演相应角色,阐释自己的见解。同时,发挥网络学堂优势,搭建课外学习平台,拓展学习时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
最后,注重历史学习的实践性和研究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在“触摸历史”“创作历史”“重演历史”的过程中研史明道,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经历,进而升华为人生信仰。我们规定每位同学都必须研习一个问题,成绩至少占课程总成绩的一半。研习的题目既可从《问题集》中选,也可自定。我们鼓励学生不仅从自己的个性、爱好出发,还可紧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来完成规定作业,研习成果表达方式可各式各样,论文、考证、年表、诗歌、剧本、散文、雕塑等等均可。前年,几位学生分别利用“三字经”形式写出《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和《毛泽东传》《邓小平传》;学新闻和外语的同学,从外国报刊寻找资料解读“巴黎和会”和日本侵华史;工业工程系的一位同学创作了长达半个多小时的电视片《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美术学院学生先后组织“百年印‘像’”“人间正道”“寻梦中国”三届“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艺术创作作品展”,每届近600名学生创作的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展出后,在校园内引起很大反响。学生在学习中创作的作品有的在核心期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杂志上发表,有的收入了即将出版的清华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作品集,成为他们一生学术事业中公开发表的第一件作品,也必将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作品。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