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快速发展,在文化艺术各门类里异军突起,呈现出升腾跃进的繁荣景象。本届“五个一工程”及时因应了这个发展变化,首次设置电视纪录片组别进行评选。在69部参选作品中,《习仲勋》《舌尖上的中国》等9部优秀之作脱颖而出,成为这两年电视纪录片中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观赏性俱佳的代表性作品。
彰显光辉历史 守护核心价值
纪录片呈现的是事实,表达的是思想观念。尤其是历史文献片,具有鲜明的主题设置,蕴含丰富的价值判断。本届获奖作品一个突出特点是,把回顾历史与彰显价值高度融合在一起。
《习仲勋》完整回顾了习仲勋同志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波澜壮阔、功勋卓著的奋斗历程,全面展现了习仲勋同志在长达七十六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的崇高品格,以及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伟大的抗美援朝》通过翔实的历史文献、珍贵的历史画面,还原抗美援朝历史的真实场景,讲述战争中发生的英雄故事,全景式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程,在充分展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取得胜利的同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东北抗联》立体式地展示东北十四年抗战历史,全方位地再现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对全国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展现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无论是回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岁月的个人传记,还是呈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民族史诗,这些纪录片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叙述流畅,突出体现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集中凝结了中华民族无比珍贵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不忘本来、固本培元,传承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电视文艺教材。
品味中华文化 承续民族基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近几年电视纪录片题材的重要来源。获奖纪录片反映中华文化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生活具象、历史事件的影像呈现中,成功地散发出中华文化独特韵味,凝结显影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基因。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讲述美食文化的大型纪录片。该片用影像的方式展现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介绍大众食品的采制流程,讲述普通百姓烹饪的劳作,连接日常生活的丰富滋味,多个侧面传递出美食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赞美勤劳智慧、淳朴乐观的中华民风,表达了中国人生活的智慧和对生命的热爱,把民族饮食的营养与民族文化的精神营养一同传递给观众。《楚国八百年》是一部完整系统地讲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8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全方位反映楚文化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全片以楚国兴灭的800年历史与楚文化盛衰的背景为两条线索展开,描述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真实还原历史情境,发掘事件背后值得深思的人物命运和历史规律,分析了楚文化对今天中华文化构成的深刻影响。《船政学堂》以福建船政学堂兴衰为线索,全景式记录近代中国发展船政、保卫海疆的历史。从林则徐以及魏源的《海国图志》切入,生动描述了左宗棠、沈葆桢、严复、邓世昌等一大批致力于科技救国的人士,冲破晚清时期的重重困难与阻挠,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壮举,展现了这些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变革图强、追求进步的爱国精神。
这些纪录片在镜头语言、画面呈现、情景再现、电脑特技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成功地将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表达融入电视艺术审美的细节中,让观众在电视艺术审美和消遣中感知中国、体认中国、传承中国。
徜徉自然风物 激越时代声音
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是跨国度、跨地域、跨文化、跨种族的题材选择,也是易于文化交流、心灵沟通的电视纪录片样式。获奖纪录片不仅具有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其题材选择还决定了作品以外的重大现实意义。
《走进和田》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新疆和田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分别从自然、人文、物产、历史的角度解读和田。电视观众通过在电视里走进和田,走进新疆,走进少数民族的生活深处,全面客观了解民族地区历史文化,了解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对于树立和田乃至新疆的良好形象,加强各民族之间心灵沟通、增进了解互信、促进民族团结非常有帮助。《海之南》是一部多角度、全方位展现海南历史的文化纪录片,从生态、历史、民俗、美食等方面描述了海南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和民族风情,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等多个角度,揭示了南海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大黄山》立足国际化视野,全面生动地展现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自然和人文内涵。以精美的视听影像,描绘了云海、瀑布、奇松、怪石奇伟壮美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以徽州文化为代表的悠远深邃的人文底蕴,是向全世界推介中国的优秀纪录片。
《走进和田》《海之南》《大黄山》的画面高清精细,景观自然唯美,配音配乐轻缓流畅,仿佛身置仙境,让人物我两忘。在这形式美的体验中,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中华美学思想在创作中得到充分运用,时代声音在自然风物中久久回响。
(作者为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