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首款智能手表APPLE WATCH掀起了新一轮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浪潮。从体验互动式游戏,到眼镜、手套、鞋等可穿戴设备,再到科学家展望的植入设备……人们不仅想:我们距离科幻小说中半人半机器的时代还有多远?
A.日常穿戴智能化设计
什么是“穿戴式智能设备”?当下使用最多的解释为: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它不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能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功能的产品,应用领域非常广阔。
穿戴式技术多年来一直备受国际计算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但由于其造价成本高、技术复杂,很多相关设备仅仅停留在概念领域。资料显示,“穿戴式智能设备”的理念和雏形,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十几年发展,具备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形态的设备已经出现,史蒂夫·曼基最早研制的可穿戴计算机原型被认为是其中的代表。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各项技术飞速进步,越来越多穿戴式设备已经从概念化变为真实的产品。在国外已经出现可以通过动脉记录佩戴者心率的智能游泳镜;可以监测到高尔夫球手挥杆时的加速度、速率、位置以及姿势等,从而提升佩戴者的高尔夫球技的智能手套;可以监测孩子睡眠状况,并将结果显现在手机屏幕上的智能睡衣;可以改善佩戴者坐姿的智能腰带……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穿戴式智能设备”正在走进生活。
对中国市场而言,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谷歌眼镜外,不少新产品也在2014年集中登场。今年9月,雷蛇公司宣布将在第四季度,向中国市场推出一款名为纳布天神(Razer Nabu)的智能手环。这是一款结合了智能手表的通知功能与先进的健身腕带传感器于一身的智能腕带。雷蛇创始人陈民亮介绍说,这款手环可以记录用户的步行距离、步行步数,消耗的卡路里数以及睡眠质量等运动信息,为使用者提供运动数据的参考并且通过手机软件,可以记录每天的运动数据以及健身信息。
同月,游戏公司完美世界也宣布推出一款结合新游戏《射雕ZERO》的可穿戴式互动外设“ZERO鞋”。这双鞋拥有多项线上、线下互动功能,穿戴它的游戏玩家可以通过奔跑距离来兑换游戏内的各种奖励,同时配合手机软件进行在线互动。
B.发展的初级阶段
“穿戴式智能设备”给公众带来更多新奇的体验,挑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但在科学家看来,现在的发展仅仅是“初级阶段”。这种想法在产业界也得到了印证。“从全球市场来看,‘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销售情况不错,但用户反馈褒贬不一,可能是因为用户一直没寻找到真正好的产品。”对于国外的反响,陈民亮坦言道,并不像看起来那么乐观。
归根到底,陈民亮分析说,产品与人的粘合度非常低,成为“穿戴式智能设备”的“短板”。“人们很有可能会因为新鲜、赶时髦去买一款产品,但很少会坚持使用。比如智能手表拥有很多很好的功能,但它的电池使用时长却很短。健康手环对于运动型用户来说很有益,但是很多用户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因为它们无法实现更多其他功能。”
此外,“穿戴式智能设备”的普及化,也引发了其他的担忧。例如,这些产品虽然提升了沟通的便捷性,但是否会让人们更加依赖科技,反而让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安全问题也被提出。众所周知开车时接打电话是危险行为,但是开车时候使用智能手表、智能戒指或智能眼镜,是否会降低人们对安全意识的关注,带来更大的风险?虽然对此还没有科学研究,但人们相信,任何分散注意力的行动都会给驾驶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据报道,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议会已经提出了一个修正案,把“在驾驶机动车时使用带有头戴显示器的穿戴式电脑定为违法行为”。
信息安全则是另一个被关注的焦点。一些“穿戴式智能设备”会记录到用户非常隐私的个人身体信息,比如其心脏的健康情况等。那么,如何保证这些信息不被泄露呢?
尽管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陈民亮相信,“穿戴式智能设备”会有非常好的前景,一定会有更多的技术,增强人与设备的依赖性,更多融入到生活的功能会增加。“毕竟这是一个新兴产业,一切有待发展。”
C.技术未来将走向植入设备?
仿佛就在几年间,“可穿戴智能设备”这种只出现在科幻影视作品和文学中的幻想,已经变成现实。人们不再怀疑,《钢铁侠》中托尼?斯塔克那一身通过红外感应手环操纵,随时可以让自己变成钢铁超人的设备;《环太平洋》中的被视为人类外骨骼放大加强版的战斗机甲,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技术发展如此迅速,人们不禁想问:可穿戴设备之后,又会是什么?当我们身上的一切,衣服、鞋,甚至眼镜、首饰都被智能化、赋予某种强悍的功能以后,技术还将如何发展?
美国《时代》周刊最近一期杂志给出了这样一种预测:“以往,科技与我们的身体是分家的,但是,一旦你对可穿戴技术说OK,‘内化’就会成为唯一的方向:苹果手表之后,最符合逻辑的就是‘植入物’。若苹果公司真把可穿戴设备塑造成一种广受欢迎的产品,便可在我们身体组成的网络中建立大量节点,而一切的规则都将由它制定。”
其实,“植入”这个词在医学界已经并不陌生,比如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等,都已经是成熟的医疗技术。在国外,已经有了在心血管病人皮肤表层下植入心电图监测仪,对之进行长期观察的先例。
但是,这种“植入”都是以拯救生命、修补残疾为前提的。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借助可植入设备提升能力,你能拒绝这种诱惑吗?比如像金刚狼那样能够随意伸缩、无坚不摧的利爪?比如在大脑中植入芯片,让人类可以“过目不忘”,甚或可以凭借意识隔空交流?
这并非是幻想。2012年,美国国防部曾透露了代号为“阿凡达”的计划,五角大楼投入700万美元,旨在开发通过意念遥控的机器人。200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宣布实现了让猴子用“意念”控制机械手臂的运动。2011年10月,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宣布他们不仅能够让猴子用意念移动虚拟手掌,还能感受虚拟手掌触摸物体的触觉信号。2012年,浙江大学团队宣布可以通过猴子的“意念”,控制机械手实现抓、勾、握、捏四种不同的手部动作。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每天都在发生着。但《时代》周刊的文章中也不忘提醒:“我们是时候决定自己想获得多少控制权,又愿意放弃多少控制权了。”(本报记者 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