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相比,海拔4617米的五道梁兵站算不上青藏公路上的制高点。但此地高寒缺氧,气候险恶,“翻过五道梁,难见爹和娘”的说法,在一代代青藏兵站部官兵的口中流传。
9月26日,执行赴拉萨运输任务的某汽车团从格尔木出发,行进了260余公里,时间已近中午,距离五道梁兵站只剩10公里,却遇上青藏公路断路维修。要到达五道梁,车队不得不改走一段“便道”,才能在中午吃上兵站的一顿“便饭”。
对于官兵们来说,走“便道”也是家常便饭了。所谓“便道”,原本不是路,而是在公路旁边的荒地上临时轧出的轨迹,走得多了,就成了路。一辆卡车在试探着前行时,不慎陷进了半米多深的水沟,动弹不得。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小雪,天气寒冷。五道梁近在眼前,车却“翻不过去”了。
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官兵立即下车,一组救援被困车辆,一组负责在周围寻觅新路。过了一会儿,大家看准了一条可以勉强通行的路线,几位战士抄起铁锹,用土把横在中间的水沟填平。一辆车通过,两辆车通过,小轿车通过了,大卡车通过……“便道”恢复了,绵延百余米的军地车辆终于能缓缓前行。
耽搁了一个多小时,车队抵达五道梁兵站,营房外的风雪也未消散,汽车兵们唱完了整齐的军歌,就在这个青藏线上唯一一个钢化结构的营房中,吃上了兵站为他们预备的热乎饭菜,把寒冷挡在屋外。
“五道梁自然条件恶劣,中午一过,常常刮起八级大风,下起冰雹。我们率先在这里建起了钢结构的第七代营房,可以供几百人同时就餐。如果室外条件恶劣,官兵还可以在营房内训练、娱乐。”青藏兵站部副政治委员钱长庆说,20世纪50年代,西藏运输总队组织的骆驼运输队初入青藏线时,部队的住宿主要靠随行驮运的帐篷宿营,基本生活类似游牧民族。此后,历经干打垒、砖拱、木板、土木等各类型的营房建设,如今青藏线上的兵站营房虽地处高原,但已越来越接近内地的现代化营房。
唱了歌,吃了饭,汽车部队稍作休整,又出发了。翻过五道梁,前面还有沱沱河兵站在等着他们,那里是长江的发源地。(本报记者 杜羽 本报通讯员 何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