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09日 星期四

    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

    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张玉玲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09日   14 版)
    CFP
    创意设计让三亚免税店熠熠生辉 CFP
    798艺术展上的创意陀螺让体验者流连忘返 CFP
    武汉植物果蔬花艺展上的创意展示 CFP

        今年3月1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如此高规格、大格局、宽视野的文件,令各方人士十分振奋,纷纷认为设计产业的春天来了。然而,半年过去了,尽管大家在认识上高度一致,都认为创意设计只有融入其他产业中才能做大,而其他产业只有融入创意设计才能实现新的价值提升,可在具体做法上仍有些不知所措,尚在摸索徘徊,如何打通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近日在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上,来自30多个国家的设计界人士会聚一堂,探讨这个问题,为创意设计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建言献策。

    1.全方位冲破资源整合瓶颈

        “这次的展陈设计展是要传达一种理念,要跨界融合。在商业领域、人居环境、艺术文化和公共生活中都要通过展陈设计,去实现空间的叙事,提高空间的艺术性和吸引力,为消费者留下记忆深刻的体验。”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300多个活动之一的展陈设计展在歌华大厦一层举行,策展人崔峤说,请来三位国际知名设计师做专题演讲,就是要分享国外那种跨界融合的理念。

        “融合首先是观念和人的融合。”德国阿特里亚·布鲁克纳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兼创意总监乌维在演讲中如是说。老本行是舞美设计师,现在跨界到了建筑和人居环境设计,乌维参与了被誉为上海世博会“能量之心”的国家电网馆“魔盒”的创意设计,他的事务所还承担了100多个国际项目,他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每个项目都有70多位来自不同的专业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交流和碰撞中,打造出具有挑战性和情感原发性的作品。

        中国制造能力全球叹服,中国设计团队也数目庞大,但这二者该怎样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今年3月国务院的文件让大家对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期待很高。可半年多过去了,有人说是“雷声大雨点小”,有人说没有感受到多少“阳光雨露”,还有人说最初的高期待并没有得到满足。如何看待这些疑问,如何解释这些落差?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金元浦认为,我们的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长期以来在两个轨道上行驶,互不相关。这样“两张皮”状态已经很久了,要深度融合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需要时间,需要各方努力,大家在心理上要对融合的工作有足够的耐心和承受力。他注意到,国务院文件也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显著提升”。

        “虽然看似只有最后一公里,其实还有很长的距离。”金元浦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国务院的文件起到了思想动员的作用,相关部门已认识到支持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意义,都在从不同的领域发力。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创意设计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文化部、科技部都各管一块,各部门之间的融合不够,没有形成“合力”,融合的裂变力还没有完全释放、融合的化学反应还没有完全起作用。

        “设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可以说设计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大设计·新经济”论坛上,联想集团副总裁、首席设计师姚映佳在发言中指出,作为第一个在IT产品开发流程中引入设计的中国企业,尤其在经历了IBM、摩托罗拉的并购后,联想意识到在全球市场做创新,不仅是资本实力的问题,更需要文化的软实力和跨界资源整合的能力。联想就致力于全球设计能力的打造和提升,现在拥有了一支包括新西兰、德国、新加坡、意大利、美国等多个国籍、80余人、10个专业、14个创新实验室的综合性、跨专业协同团队,产生了融合的力量,使联想在全球保持着领先的设计创新基础,能够创造性地不断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无独有偶,文化部今年启动的“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中,也着力培育具有“复合能力”的创意人才。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孙若风希望,此计划能推动形成多专业、多文化、多地域、多人才流动的国际化设计团队,来提升中国设计的整体水平,为打通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最后一公里”集聚人才。

    2.从源头激发设计原创

        9月22日,天猫与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办方举行发布会,双方正式宣布百家全球知名设计机构以“设计猫”店铺独家入驻天猫。随着品牌时尚化的不断推进,下一步天猫将发布全新设计师平台,并将在进口保税、物流等多方面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展开合作,实现品牌时尚化整体解决方案。而消费者登录天猫后,搜索“设计猫”,就能进入一个设计的“国度”,那些曾经只能“看”的全球设计大师作品、顶级设计师品牌的产品,将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并在天猫全球同价限量发售。

        “不是产业没有需求,也不是设计没有实力,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就因为设计要素市场不成熟而分道扬镳。”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曾辉说,北京国际设计周把促进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作为第一要务,要做面向全产业、面向新经济的设计市场,既要在源头促进创新投资,也要在终端提升设计消费。

        经过五年的积累,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搭建的这个设计市场平台,汇集一些项目和产品,活跃了设计交易,2013年的交易额为65.8亿元,今年的设计交易总额已突破百亿元。“也许交易额还并不大,但这个平台,是设计产品和品牌的创新中心,更是设计交流和传播的创新中心。”曾辉对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定位充满信心,“在这个平台上,不仅会把最有文化代表性的中国设计师推向世界,也将借助国际设计界的沟通和交流,借助亚洲活跃的资本市场,形成中国品牌全球化的立体新思维”。

        “设计必须转化为商业产品,只有商业价值被认可和开发,才能被称为好设计。设计师也需要和品牌合作,把好的设计产品转化为商品,体现设计师的最大价值。”北京歌华集团总经理李丹阳认为,有了汇聚设计资源的交易平台,设计界内部也将进行观念的突破,要找准需求,实现从“小设计”到“大设计”的转变,把传统平面设计融合到各个行业中、融入全方位的生活中。通过进一步加强工业设计,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通过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城市设计等多方面设计,提高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品质。

    3.从终端提升设计消费

        “有的消费者只片面追求宝石的大小和重量,其实珠宝的核心价值不仅仅在于材料上,更是集设计创意价值、工艺价值、品牌文化价值于一体。这种‘四位一体’的新价值观,既是对消费者的引导,也是对珠宝设计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使得业内外不再盲目投机。”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副主任毕立君在“2014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珠宝设计消费季”上透露,珠宝从最初的材料到最后的成品,价值提升了10多倍,其实质就是创意设计的作用。

        创意设计要带给原材料和传统产业价值的提升,关键的环节是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愿意为设计买单。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总裁张军长期关注并研究消费市场的规律,帮助企业与客户互动,开发新的产品。她认为,设计与创新从来不是设计师和商家凭空杜撰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社会消费文化变迁之上的智慧结晶,对于设计的理解离不开对于消费文化的洞察。

        “现在的消费有两个极端,要么是只注重功能,设计粗陋或根本没有设计,强调低价格;要么追求国外奢侈品,价格虚高。”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国华认为,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一地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我国的文化消费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应提倡理性消费。他建议,应加强全民文化艺术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推动转变消费观念,激发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消费,扩大文化消费规模。他预测,下一步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领域会出现一批有设计感强的“中式奢侈品”,有品质、有中国文化内涵,能满足一批中高端消费者的需求,分流国外奢侈品的消费。

        “改变的不仅仅是消费,更要倒逼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原来物质消费为核心的主体转变为文化消费模式为主体的模式,把生活消费变成文化消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嘉珊指出,设计无处不在,一个节约型、越来越讲求生活品质的社会离不开设计。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追求更加个性化,先进的生活方式,设计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依靠着强大的资源和廉价的人力成本,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在当今资源紧张,效率日益强化,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需要有更多高附加值的产业,更多品牌增值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可以作为一种竞争的利器,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本报记者 张玉玲)

        专家观点

    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 祁述裕:

        只有把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发展融合,才能真正找到提升产业附加值的“金钥匙”。要改变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中低端的状态,就必须不断增加文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原来我们讲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抓手只有科技。但实际仅仅靠科技来推动转型是不够的,包括转型发展方式也好,我们调整结构、促进转型也好,仅仅靠科技难以完成。实际上,科技当然是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动力,但这只是一种,还有另外一种就是文化创意设计。

    用设计来提高生活品质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 刘宁:

        跨界融合不仅是当下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文化产业创意水平和整体实力的提高,正是推进产业融合的基础。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工业的结合早已有之,并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误读:设计就是做好产品外包装,体现产业附加值。实际上,设计不仅是解决外观和美学的问题,更是在解决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的问题。在讨论产业融合时,必须考虑如何通过设计的介入提高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品质,使城镇化发展不单追求规模,也追求品质。必须考虑如何让设计深入产业内核,成为产业灵魂。

    金融和文化产业合作需要创新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魏鹏举:

        未来,金融和文化产业的合作将迈入新的时期。从金融的角度来看,要保证安全又能够真正为实现我们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上的顶层设计,提供金融杠杆,利用财政手段比如风险补偿机制减少金融业本身在风险方面的担忧。另一个方面,最重要还是要积极发展创新型的金融业态,比如说众筹模式,再审慎探索股权众筹和债务众筹,几个方面能够结合起来,相信以轻资产为主的这种类型金融模式会越来越成熟,而且会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李慧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