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08日 星期三

    第四军医大学延安教学见闻

    张智军 王立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08日   11 版)

        8月下旬,宝塔山下,延河水旁,第四军医大学800余名学员正在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是该校一年一度的延安教学,今年已是第34次。“院校学员接好事业接力棒,首先要接好革命传统接力棒。”马克思与人文学院教授傅智勇说。

    唤起学员接受传统教育的热情

        为了摸清学员的思想状况,出发前两天,教员李兴选特意来到学员队,组织一次小型座谈会,听听“90后”学员的心里话。

        “以前对延安的了解,都是在网络、电视、课本上,很期待这次圣地之行”“我的目标是当个好医生,想抓紧时间多看几本专业书”……针对这些“90后”学员的真实想法,李兴选在教学准备会上提出:“延安教学不能只重形式,要更多地从学员的思想实际出发,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认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由此,教员们重新修订了《黄土地上的红色年轮》等授课提纲。

        在枣园、在杨家岭、在张思德墓前,《革命窑洞铸英才》《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等一堂堂精彩的授课,摒弃从原理到原理、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这些接地气的讲述鲜活、生动、质朴,让学员眼前一亮,唤起他们自觉接受传统教育的热情。学员李亚飞在网上搜到《囚歌》并不由自主地朗读起来:“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创造条件让学员进行自我教育

        “赵万民,你赶快写一篇今天参观延安纪念馆和王家坪的新闻。”晚上11点,延安大学学生宿舍,《圣地快报》的主编、学员崔子期正在紧张地组织大家出报纸。学校政治部主任侯培琪说:“通过学员自己感悟延安精神,自己采编教学故事的方式实现自我教育,有助于他们在价值观塑造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打开报纸,虽然排版不是很专业,文字还稍显稚嫩,但是学员们此次圣地行的真切感受跃然纸上。“从周总理窑洞里的纺车,当时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老一辈革命家坚定信仰、艰苦奋斗、绝处逢生,最终实现全国的解放,实在太让人佩服。”学员戴春秋写道。

        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页页承载历史的纸张,学员徐应科在微信上发布延安革命纪念馆的照片,并写下文字:13年的峥嵘岁月浓缩在这1600米的长廊,每走一步心灵都在激荡、理想都在升华,延安之行打下的精神烙印让我难忘。

    “90后”学员的转变处处可见

        在此次延安教学中,从抱着睡大觉的态度,到听讲座听得入神;从对白求恩故事的质疑,到感佩精神的伟大;从抱怨耽搁暑假时间,到享受“我参与我成长”的快乐,“90后”学员的转变处处可见。在延安教学总结会上,从教30多年的马克思与人文学院教授屈新儒说:“对于军队院校来说,理想信念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延安教学这个育人品牌和特色传统必须继承和发扬下去。”

        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结合延安教学实践活动取得的实际成效,编辑出版《忆峥嵘岁月 承延安精神》《延安梦 中国梦》《军医的道德修养》《与人民军队同成长》等几十余种被学员称为“心灵鸡汤”的读本,并将其制成有声读物、视频、动画、纪录片等多媒体教材,让革命传统教育进入学员生活点滴,落于日常学习。

        大学政委戴旭光说:“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延安教学这项‘奠基’工程、‘播火’工程,在‘兵之初’引导学员调准‘定盘星’‘导航仪’,为军队培育更多的合格举旗人、接班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