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从科技城创业园的临时办公用房,正式入驻苏州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知识产权专利审查,何以能走出京城,分身苏州科技城?带着疑问,记者走进苏州科技城这个由科技部、江苏省政府和苏州市政府共建的大型研发创新基地。
从2011年6月中央编办发文批准后,“江苏中心”用3年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进化。目前正式员工已超过1300名,92%的新入职审查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2013年完成发明结案超过36000件,约占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完成发明结案量的10%,2014年该比例有望达到20%。“江苏中心”负责人郑惠芬主任告诉记者,“近年来,江苏的专利申请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而苏州又稳居江苏各市之首。”
郑惠芬介绍,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2012年,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发明专利申请国,2015年将实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件,国家知识产权局不得不扩充审查人员队伍以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北京高昂的办公和生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查事业的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体制改革的题中要义。
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浦荣皋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提及了共建审查中心的想法,并很快形成了一个方案。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和省长李学勇看到苏州市政府递交的报告后,联名给国家知识产权局写信,建议在江苏共建审查中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论证和筹划部署之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最终选择了苏州和广州两大城市建立“江苏中心”和“广东中心”。苏州高新区科技城把智慧谷作为江苏中心的落脚点,并迅速汇聚人力财力落实“江苏中心”的建设。2014年3月,“江苏中心”一期6万平方米办公区正式落成,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一个落成的分中心。
“江苏中心”落户不久,苏州高新区着力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在科技城智慧谷规划200亩土地,用于发展知识产权高端服务、知识产权成果孵化应用、高层次人才培养。2012年,集聚区获批全国首家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
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顾彩亚告诉记者,一向敢为人先的苏州科技城,在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发展的发令枪声中,有备而来,成功抢跑!
在苏州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的白色楼宇中,30多个公司的名字标贴在墙上,这些都是入驻集聚区的知识产权服务业上下游企业。“天弓是比较年轻的公司,但它却是目前科技城智慧谷内唯一的专利数据检索软件提供商,我们还研发了易于操作的语义检索方式来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公司董事长程军锋告诉记者。成立两年的“天弓科技”如今已经是专利数据体量达到9000万条、国内专利数据收录最全的公司。
像天弓这样牛气的公司,在聚集区并非绝无仅有:国家专利局批准的首家民营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三友;江苏省唯一的国家商标专利事务所江苏分公司;全国前10强、涉外专利全国前三的北京康信……由苏州高新区管委会、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和苏州大学共建的苏州大学苏州知识产权研究院也已于2013年7月进驻智慧谷,开展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维权法律咨询等服务工作。
具备强大知识产权资源优势的江苏中心吸引着众多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快速集聚,一条涵盖了专利代理、法律咨询、项目申报、运营交易、培训等内容的专业知识产权服务链已经基本形成。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旭东说,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首先考察当地知识产权的氛围、服务等,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由此显现。正如周旭东所言,不仅是知识产权服务产业,更有医疗器械、光伏、微系统、文化等4个省级科技产业园各显神通、齐头并进。
截至2013年末,科技城累计获批科技项目600多项,获批金额近7亿元,申报高企46家,认定软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52家,获得专利授权量近1100件,其中发明专利178件;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生态环境更是吸引了24名“千人计划”专家,31名江苏“双创”领军人才在内的创新创业人才聚集于此,成为推动科技城乃至高新区、苏州市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到2020年,苏州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预计将集聚全国百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50余家,知识产权服务业收入50多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0%。(本报记者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