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05日 星期日

    无私大爱报国家誓将碧水送京津

    ——南水北调渠首河南淅川“保水质迎通水”纪实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本贵 高帆 麒洋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05日   01 版)
    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正在紧张施工。CFP

        清理水面漂浮物、打捞清理河岸垃圾、宣传引导群众、及时报告污染水体案件……河南淅川县境内,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我们有五支护水队伍、两千多人每天都在进行这样的工作。”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向记者介绍。

     

        南水北调通水已经进入倒计时,水质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的淅川县,2009年至2011年顺利完成16.5万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工作后,把“保水质迎通水”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继续发扬“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确保一池清水入库北上。

     

    不能为小利坏大事

     

        碧波荡漾的丹江湖边,网箱内鱼儿鲜活肥硕,但一夜之内,鱼去网空。“俺这几百网箱哪年都收入上百万,说实话舍不得拆,但污染水质的事咱干不得,不能为了小利坏了大事。”仓房镇党子口村52岁的养鱼专业户刘明瑞这样说。

     

        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淹没淅川大片良田。为尽快改善库区群众生活,淅川县自1997年起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通过各种形式支持网箱养鱼产业发展,沿库群众八成以上的经济收入来自网箱养鱼。随着通水临近,网箱养鱼因对水库水质造成污染只能停止。尽管国家尚无补偿标准,淅川县还是再次以奉献精神先期贷款1亿多元对渔民进行补偿,眼下全县已拆解网箱38391箱,还专门出台了“十条扶持意见”,鼓励渔民转型发展生态产业。

     

        同样,自2003年起,该县在几乎没有补偿的情况下,对南阳泰龙纸业等338家造纸、冶炼等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否决40多个可能给丹江口库区造成污染的大型建设项目,最近对环库区河道排污口企业逐一拉网式摸底排查后,再次关停20多家企业。

     

        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问题,淅川县启动了人工湿地建设项目,先后栽植芦苇等水生植物800万株,建成了一批集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生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人工湿地。与此同时,该县加快各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工作,确保通水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全民护水建设美丽渠首

     

        “为做好调水前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我们把建设美丽渠首与全民护水行动、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渠首‘六大工程’建设一系列活动相结合,做到长治久安。”淅川县县长赵鹏说。

     

        县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资金,组建了专业护水队伍,对境内环丹江口库区可能存在污染的项目进行全面拉网式排查整治。同时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将城区主干道的清扫保洁权和7条河流管护权承包给专业公司,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

     

        在渠首陶岔村,县里聘请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专家,按照国际一流水准,科学编制规划,突出“生态、文明、绿色、循环”理念,对陶岔村实行一户一景规划建设。新村总投资2亿多元,采取土地置换的办法无偿建设,打造绿色文明风情小镇。

     

        县里对中线干渠进行高标准规划,采取市场化手段引进种植大户绿化渠岸,同时积极整合林业、水利、农业、交通等部门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放,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渠首区域全覆盖。目前,渠首区域已先后投入资金1.54亿元,栽植大叶女贞、枇杷、栾树、法桐、广玉兰等苗木200余万株2.09万亩。

     

    升级农业保民富

     

        京津要调水,百姓盼致富。如何走上既生态又“生财”的新路子?“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谋求淅川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马良泉对此有着清醒认识和深入思考。

     

        为此,淅川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协调银信部门降低信贷门槛,对种植大户及龙头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做好基础设施配套服务。

     

        优厚的政策“红包”,极大调动了企业参与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丹江缘茶业公司投巨资在库区沿岸承包2万亩荒山,种植茶树、金银花和薄皮核桃;原本以生产汽车配件为主的金戈利集团,也变身成为生态建设主力军,承包1万余亩山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仅2012年以来,就先后有50多家绿色企业进驻淅川,投资金额达30多亿元。全县累计发展茶叶、金银花等生态农业1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竹柳种植基地、玫瑰连片种植基地、石榴种质基因库。

     

        如今,越来越多的库区农民放弃外出打工,成为生态产业工人,他们亦工亦农,按月领工资,按期领分红,按年收地租。

     

        今天的淅川,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森林覆盖率由几年前的32.8%提高到45.3%;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7年稳定保持国家二类饮用水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年保持在300天以上。(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本贵 高帆 麒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