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研究生教育改革该往何处去?怎样把好教师入口关?2008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出台的本科生自由转专业政策、开展的研究生制度改革、实施的“公开招聘、两级面试”招聘制度,激发了整个校园的充沛活力。
让学生与专业“自由恋爱”
“在转专业名单上看到你的名字了。”同学的短信,让潘传印高兴得差点儿跳起来。中国农大转专业的新政策,让他从信息与电子学院转到了自己梦想的农学,来到了农学院植物生产类专业。
2011年是中国农大本科生教育改革年,学校开始实施自由转专业政策——转专业不再设报名门槛,有意向的一、二年级同学均可提交申请。新政策规定,报名同学可填报两个学院志愿,每个学院可填报两个专业志愿;二年级学生也可提出转专业申请,但如果所修课程未达到转入专业本年级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学分总数的50%,要编入低一年级学习;学生拥有多次转专业机会,已转过一次的同学也可提出转专业申请。
对于各高校转专业普遍存在的“高门槛”,中国农大校长柯炳生认为存在一个悖论——在原专业名列前茅的学生才具有转专业资格,而这些学生往往对所读专业怀有兴趣和特长,恰恰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对专业没有信心和兴趣而希望转出。他主张,让每个学生学其所爱、学其所长,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也是大学教育以人为本的首要体现。
在2013年农大的开学典礼上,柯炳生这样比喻:同学们的专业选择不都是自由恋爱的结果,有不少人是包办婚姻,学校为同学们提供自由恋爱的机会,希望大家能够利用好。
农大教务处介绍,“自由转专业”实施3年来,共有1948人提出申请,1288人转入新专业,转专业成功率达到66%,申请人数、转成人数及转成率逐年攀升。很多学生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后,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社会学专业学生陈慕龄,因为喜欢经济学转到了农业经济专业,到今年本科毕业,共获得国家奖学金3次、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3次,还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
读博士只需通过“申请考核”
谢保鹏是甘肃农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1级硕士生,早就希望来中国农大攻读博士,并希望拜在知名专家、资环学院教授朱道林门下。硕士期间,他发表了3篇较高水平的论文,紧靠朱道林教授的研究方向。然而,由于英语不占优势,他对参加博士招生统一考试没有十足的把握。
2012年,谢保鹏得知中国农大将在次年博士招生中实行申请考核制,心里燃起希望。按照程序,他提交了申请材料并接到了面试通知。面试时,他的学术成果及博士研读计划受到评委老师的认可,顺利实现了到中国农大读博的愿望。
像谢保鹏一样,如今到中国农大读博士,不必参加博士生统一考试,而只需通过“申请考核”。申请考核制相当于将学校的自主招生权,落实为学院/专业的自主招生。学校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制度以个人申请资格审查取代统一入学考试,突出考查申请人的科研训练背景、科研工作经历、培养潜力与学术创新能力,同时以学科综合考核为主要依据,突出导师及研究团队招生自主权。柯炳生认为,这一制度符合博士生教育的规律,即导师制——导师要对博士生培养承担多方面的关键职责,必须调动和依靠导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
在全校全面实行博士生社会招考的“申请考核制”,中国农大是第一家。人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在招生过程中保证公平公正?农大研究生院介绍,学校采取了学校和学院纪检部门全程监控等严格措施。两年来,学校纪委组成多个巡视组对招生过程进行了全程、全覆盖的监察,未收到一封投诉信,连续两年实现招生“零投诉”。
教工进校“公开招聘、两级面试”
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应聘过程,范晨辉成为今年新入职的中国农大人发学院辅导员。她回忆说,先是提交简历材料,各学院挑选出20人参加学工部统一组织的辅导员笔试,笔试中又选拔出10人进入面试,面试过后,按照1:3的比例拟定候选名单提交学校。
1月初,学校组织面试,当范晨辉信心满满地走到面试的会议室时,看到的是一个近40人的评委团。她知道,评委们一人一票,只有获得超过2/3的评委的肯定,她才能顺利入校。因为准备充分,应聘演讲、回答评委提问都十分得体,她顺利收到了学校投出的橄榄枝。
如范晨辉的经历一般,自2008年起,入职中国农大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及教辅单位的新教工,都必须经过学院和学校两级审核。这是学校改革用人制度后确立的“公开招聘、两级面试”招聘制度。农大的招聘会历时四个半月,分为计划制定、指标下达、公开招聘、遴选面试4个环节,仅招聘公告发布的时间就长达一个月。
如今,“公开招聘、两级面试”的招聘制度已经实行了6年,400多人通过这一制度充实到农大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及教学辅助岗位。同时,学校坚持宁缺毋滥,如果个别岗位所有候选人都不能达到标准,只能在下年度重新进行公开招聘。
作为校长,柯炳生深有感触:招聘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关键是避免人情因素干扰,把严入门关,“公开招聘、两级面试”能够最大限度排除人情因素,有利于把最合适、最优秀的人才选入学校。(本报记者 练玉春 本报通讯员 闻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