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地带,豫鲁苏皖交界处,有一座叫商丘的古城。这里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传说中人工取火的发源地,商人商业的发端地……你可知道,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归德府。“归德府”,顾名思义,就是贤德之人集聚之地。历史上的商丘,正是这样一座名人“大德”辈出的城。
帝王帝喾,大仁大德!
帝喾(公元前2480—前2345年),姓姬,名俊,号高辛氏。据记载,他从小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十五岁时被帝颛顼(其伯父)选为助手,有功,被封于辛(今商丘高辛镇)。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帝喾以仁爱治国,生活俭朴;他平常神色庄重静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广施恩惠、仁爱,讲究信誉。他做事绝不违背自然规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灵降福万民。由于他德行崇高,深受百姓爱戴。
商人王亥,大诚大德!
王亥(公元前1854—前1803年),王亥看到本地丰富的物产在那里闲置甚至烂掉,就想到别处肯定也有许多剩余的物资;他看到本地有许多需要的东西却非常稀缺,就想到别处肯定也是如此,就萌生了何不拿本地剩余的东西去换取别处也是剩余而本地缺少的东西呢?于是,他便联络十多人带上黍、粟、帛、牛等,远走黄河北岸。起初,黄河北岸的人不接受这种易物方式,认为这是骗局。王亥就做出了一个大胆举动:命人先把自己的东西交给对方享用,甚至直到用完后,再回头来收取对方的东西。这种诚实的态度很快取得了对方的信任,成交效果出奇的好。这样说来,商业的兴起与运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信誉”,也可以说,没有信誉,就没有商业。
诸子百家,大儒大德!
商丘古城在其存在的数千年中,一个“德”字,孕育出了无数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庄周(公元前369—前286年),商丘人。庄子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璞归真。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惠子(公元前390—前317年),与庄子是老乡。他所开创的“名家”一派,主要就是运用思想智慧,斡旋于各个政治派之间,合纵连横,激辩百家,打动执政者,以推广自己的治世方略。
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墨翟(公元前468—前376年),商丘人,曾为宋国上大夫。“墨家”学说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即用爱心容纳天地万物,反对非正义的攻战。大不攻小,强不攻弱,众不贼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富不骄贫,壮不夺老。
天会八年春,金太宗巡游至商丘,问大臣:此乃何地?大臣回答后,又历数商丘仁人志士和惊世作为,皇帝听后大悦:那此处岂不成了聚德之地?甚好,朕今天就安顿于此了!自此,精明的地方官为顺应圣意,就将这里更名为归德府。
正如好人必有好报一样,盛行德行的地方也必然祥气满天。纵观商丘历史,在多个时期皆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单从人脉上说,仅明清两代,归德府人士就计有两阁老(宰相)、四尚书、双御史、四翰林,考中进士者达257人。这些官员受“德”滋养,为政清廉,“德”名远播。现今,在商丘古城的北城门楼上,还镶嵌有一块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的石碑。石碑上,阴刻着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清德。史书载,此系清康熙皇帝为商丘人宋荦(1634—1713年)题写的匾额。宋荦,字牧仲,官至吏部尚书。他为官清正,不仅在民间广受赞颂,也被朝廷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
商朝(时商丘为都)有“中国第一贤相”伊尹;宋国(商丘)有“以不贪为宝”的子罕;东汉梁国睢阳(商丘)有“家无居业”的桥玄;明朝有“令道者叩首”的清官潘礼、“清廉尚书”宋纁、“一代名吏”李汝华、“清朝第一清官”汤斌、“克己奉公”的李元振……商丘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积累了厚重的清德文化。
时下,商丘人民正在对归德古城进行恢复和改造,着力打造一个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写满风景和德文化的绿色名片,不久的将来,商丘古城一定会成为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向往的德文化研究中心和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