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福建省厦门市社科联的同文书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是来自瑞典、奥地利等近十个国家的厦大留学生。连“讲师”也很特别,厦门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周旻亲自上阵。内容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周旻用自己创作的历史名人画传讲述了一堂“中国山水画中的鼓浪屿历史人文图景”课。
从普通群众到外籍人士,厦门市社科联不断拓宽受众面,推动社会科学在群众中“落地生根”。近年来,厦门市社科联致力于揭开社科神秘“面纱”,引导群众懂社科、学会用社科。
贴近生活
在生活中,有些台阶你天天走,有些地方你天天去,但是你可曾停下脚步想一想,这里面是否也蕴藏着社科知识?
这些生活中的小秘密,厦门社科专家就曾经专门带着市民一起来解密。走进鼓浪屿游客服务中心旁一条小巷,社科专家龚洁带领大家数着台阶向上走,“1+9+6+4,这代表着1964年是它的生日呀!” 大伙儿这才恍然大悟。
已经连续举办两届的“社科专家带你看厦门”可谓是火爆。消息一公布,短短几个小时内就满额了。待到社科专家深入实地边走边讲解时,这支队伍是越来越壮大。
“平时只能在电视中看到的社科专家,如今却在自己眼前”,厦门不少市民面对这份“大礼”有点儿喜出望外。厦门社科联还组织“与社科名家面对面”活动。社科名家与市民“相约”在厦门文脉的历史坐标上,零距离、面对面交流。
社科就是一部生活大百科,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问不到。厦门鹭江讲坛提供五花八门的各类选题850个,把很多人们生活中众多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困惑,通过社科的视角加以分析和阐述。
贴近需求
厦门之美已是声名远播,如今,厦门市提出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发展战略。面对这一新的发展战略,厦门市社科联一方面大力推进智库建设,建言献策;一方面及时组织全市社科专家与市民面对面交流,为厦门市民解疑释惑。
群众所需、群众关心,一直是厦门市开展社科普及活动的关注点和着力点。
走进厦门翔安后亭村社科专家进基层服务活动现场,看到的是社科专家忙前忙后地给市民发放书籍、提供咨询。吴女士瞅准机会同专家谈论起土地转让问题。工作人员解答完她的疑惑后嘱咐说:“您以后有问题可以到我们办公室来咨询,我们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吴女士高兴地告诉记者:“过去,我们想找专家都不知道上哪找,现在专家主动来到了我们身边。”
不仅把专家送到群众的家门口,深入调研、了解需求、制定“服务订单”也成为厦门社科联的一种工作常态。据介绍,目前,有100个社科学会、协会和研究会活跃在基层,自发开展社科普及活动。
贴近乡土
来厦门旅游,鼓浪屿是不可不去的地方,这里一度成为厦门社科专家的聚集地,各种智慧交汇于此,为的是把鼓浪屿这颗“文化明珠”更加完好地保存下来。厦门社科联将社科专家的“智慧结晶”转化出来,编辑出版了以史话等10个专题为主的鼓浪屿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出版后的这些“宝贝”并没有被束之高阁,厦门社科联将它们赠送给市民,让市民对乡土更加了解,产生更深的乡情。
近年来,厦门社科联发挥“联”的优势,网罗了一批来自高校、机关事业单位的能人,组织开展贴近乡土的工作,让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上的老百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不仅要让群众了解,更要让群众参与。不久前,海峡两岸8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厦门理工学院,探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共建。会上,“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课题成果的出版引发了关注。该套丛书从闽台民间习俗13个方面,对闽台历史民俗进行了全方位资源调查与分析。
活跃的闽台交流是厦门的一大特色。近年来,厦门社科联联合厦门市委宣传部,组织编辑出版了“闽南历史文化系列”丛书,“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书,编纂出版了“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丛书等。同时还联合厦大台研院举办“首届两岸三地口述历史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普及社科知识。(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