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01日 星期三

    唐湘岳走基层

    泉水魂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刘军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01日   03 版)
    扫扫二维码看光明网视频

        湖南省汝城县有三个镇名含着“水”——热水、暖水和泉水。泉水镇有个正水村,村里有个水头坳,坳上有个无名红军首长墓。梁君洞组瑶族村民钟德文家祖孙五代,接力为红军扫墓已经79年。

        8月13日,记者从汝城县城前往泉水镇正水村探访。76岁的钟德文,患脑溢血后瘫痪在床。我们听老人讲述从爷爷奶奶那儿听来的故事。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国民党设置四道封锁线阻止红军。10月21日,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兵分三路向西突围,沿汝城方向挺进。

        国民党政府急令汝城地方政府加紧防务,搞保甲、清户口、封粮食,实行坚壁清野,企图消灭红军。红军纪律严明,打土豪、分财产、召开群众大会。

        中央红军主力在汝城16个日夜,经过了汝城境内的热水、泉水、延寿等18个乡,205个村,与国民党军队战斗20余次,最终胜利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

        老百姓主动帮助红军烧茶送水,腾房借物,当挑夫,做向导,抬担架,救治伤员。红军与老百姓血肉相连,生死相依。

        红三军团受伤的几十个红军随着大部队西进,到泉水镇正水村水头坳时,有两人再也走不动了。其中一位首长临终前,留下一把算盘、两颗手雷,交给负伤的红军战士。

        小战士掩埋了首长,在路旁痛哭。这时,去延寿赶集返回路过水头坳的农民夫妇钟义贞、李迟娣遇到了受伤掉队的小战士。李迟娣上山采药,为他敷伤口,帮他做饭。小红军的伤病渐渐好转。

        第二年清明,红军战士要去水头坳给首长扫墓。钟义贞夫妇跟随前往。三人用镰刀砍除周围荒草,深情祭奠。

        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国民党清乡团在梁君洞大肆搜捕红军伤员和为红军疗伤的百姓。红军小战士在钟家就以父子相称,防止敌人发现。红军战士在钟义贞家住了3年。

        有一天早上,红军小战士说:“我得走了,我还有任务。”走时留下了两颗手雷,一把算盘,还有首长的墓。

        从那时起,一个又一个清明,钟家人先到水头坳为红军首长扫墓,再到鸭叉垅给自己的先人扫墓。

        1944年钟义贞去世前,托付儿子钟俭德、钟仁贱要记得给红军首长扫墓。两代人都走了,给红军扫墓的传统却延续了下来。钟德文说:“老人告诉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红军首长死在我们泉水,连名字都没留下。我们过上好日子,不能忘了他们。”

        红军传统在钟家生了根。钟德文是矿山技术员,村里水电站出了故障,他跑回村自己掏钱买零件,义务修好。钟分养是县人民医院医生,梓曹村一村民患慢性肾炎住院,钱不够,他拿工资垫付。钟明霞是湖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县医院麻醉科医生,了解到马桥镇一学生朱裕德家庭贫困,她资助5000元学费。

        泉水镇党委书记何为珍说:“钟家5代40口人,79年为红军扫墓,弘扬红军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这故事是泉水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应当发扬。镇党委打算在水头坳为无名红军首长墓重新立个标志,让更多的人去纪念,让红军精神永远成为我们泉水的魂。”(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刘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