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有了新家园!”9月1日,湖北省宜都市投资1.1亿元兴建的寄宿制小学清江小学迎来了第一届学生,新学校可以容纳1000人寄宿,大大缓解了城区小学班额过大的压力,让更多的学生“共享教育阳光”。
宜都上通巴蜀,下接江汉,是一个仅有39万常住人口的山区县市。“相同的服务半径,有的地方两校相距不到1公里,有的地方孩子则需步行10公里才有学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学校布局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
2008年以来,宜都市围绕中小学中长期布局规划,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永久保留初中14所,小学24所,先后累计投入3亿元,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校园绿化工程、数字校园建设工程等项目,集中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全面改造,所有学校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城乡办学条件跃上同一标准。
潘家湾民族中学是该市最偏远的一所初中,过去上体育课要看天气,一下雨操场就成了烂泥场,雨后两天体育课都要改上其他课,现在学校新建了塑胶运动场,只要雨一停就可以上体育课。由建塑胶运动场、标准教室、学生公寓、学生餐厅到建实验室再到建远程教育系统,这所占地近1.5万平方米的民族中学和全市13所山区学校一样,经历了改善办学条件的“三级跳”后,旧貌换新颜。统筹城乡教育规划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全市永久保留的寄宿制小学全部达到合格标准,校校做到了餐厅、宿舍、洗浴、饮水配套,孩子们学得开心,吃得称心,住得舒心。教室全部实现“班班通”,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学生全部坐上钢木桌椅,各类实验仪器、活动器材、图书装备均达到一类标准。
不仅仅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学设施共享,宜都还力争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为区域教育升级提质积蓄力量。
过去,请城里教师下乡上示范课对山里孩子来说倍感新鲜。现在,派出城里教师当他们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已经习以为常。“择校的本质是择师,教师流动起来了,学生就不会流动了。”宜都从2003年开启了城乡教师交流的闸门,通过城乡学校“手拉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实习等多种形式,推动城乡教师互动交流。该市每年通过择优引进免费师范生、公开招考等方式,为农村中小学补充新鲜血液。同时,投资1000万元维修、改造教师周转房350套,对农村教师优先安排培训,优先职称评定。此外,着力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奖励津贴和各项补贴,农村教师绩效工资每月平均高出100元,农村骨干教师每月补贴600元。据统计,近两年全市累计交流389人次,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