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30日 星期二

    喜迎兵团60周年

    我们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兵”

    本报记者 王瑟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30日   05 版)
    几名农机人员在新疆库尔勒市二十九团检修采棉机。今年,新疆棉花机采面积有望突破630万亩,占兵团棉花播种面积的70%,再创历史新高。 新华社发
    9月27日,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色素菊花基地,采摘者在收获色素菊花。 新华社发

        历史就这样悄悄地走过了60年的岁月。当年那些风华正茂、唱着《凯歌进新疆》的年轻人,许多人都把自己的所有留在天山南北的黄土中,成为守卫这片土地最好的界碑。

     

        在由军人设计建造的共和国最新的城市之一的新疆石河子市里,金秋时节,再一次迎来旅游的旺季。“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诗人艾青的笔下,这座城市早已是一座现代化的美丽城市:街道宽阔整洁,芳草萋萋,绿树成荫,楼房林立,与东南沿海许多发达地区相比毫不逊色。

     

        而6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滩,由此有了一个独特的名字:石河子。如今,这座城市已被联合国评为“人类居住环境改善最佳范例”。

     

        石河子的变迁,是兵团60年建设发展的缩影,更是兵团人艰苦创业的见证。

     

    辉煌的历史轨迹让人感动

     

        戈壁建新城,沙漠变良田,瀚海通大道……60年来,兵团的发展壮大就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历史!60年来,兵团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1954年,10万大军集体转业——白手起家,亘古荒原换新颜。打开新疆地图你可以看到,兵团的农牧团场主要分布在新疆两大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在绿洲的最外围、沙漠的最前沿、风口的最顶端、水源的最末处,这里就是兵团人创业开始的地方。

     

        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这样一张老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片未开垦过的土地上,一个人扶着木犁,几个穿军棉衣的人把绳子套在肩上,吃力地拉着。这就是兵团人创业之始的情景。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1954年10月,兵团正式组建,10万解放军官兵就地转业,脱下军装,拿起坎土曼。不与民争利,这是兵团成立之初的一条原则。

     

        远离城镇,远离交通便利的地方,远离适于人们生息的良田沃土,为了新疆和国家稳定,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兵团人毅然决然到风口去、到水尾去、到沙漠戈壁去、到亘古荒原去,在那里开创屯垦戍边的基业,新建团场、引水修路、建设城市……自此,在新疆大地,活跃着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转业的特殊部队。紧随他们而来的还有全国各地的复转军人、农民、城市知识青年、工人、知识分子。10万人、20万人、100万人……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从来没有过像兵团这样的人口大汇集,中国屯垦戍边史上前所未有的雄阔布局轰然展开!

     

        当年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坎土曼!最初没有牲畜、木犁,就用笨重的坎土曼,人力当畜力;地窝子!没有房子住,在地上挖个坑,上面盖上柴草,人就住在里面;窝窝头!粮食供应紧张,就用野菜充饥……百万兵团人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奋战在戈壁荒滩之上,誓将亘古荒原换新颜!

     

        战干旱,斗风沙,植树造林,改良土壤……106.6万公顷人造绿洲,就这样在“人类禁区”开垦出来。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从卫星上发现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突然出现了一条长长粗粗的绿带,那是兵团人植下的一大片树木。兵团人军垦之犁开出的是惊天伟业,创造了新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

     

        造林近百万亩,兴修大中小型水库上百个,建起一个个良田万顷、渠网纵横、林带如织的农牧团场;一座座新城昂然崛起,6所大专院校、近千所中小学、数十所医院和文化场馆分布于各个师团;上千个大中型企业遍地开花,一个个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群英争雄;修筑的水渠总长度可绕地球两圈多,兵团还是全国主要棉花产区,兵团以占全国12%的植棉面积,生产出了全国五分之一的棉花……如今,拥有14个师、176个农牧团场的兵团,昂然屹立于天山南北和千里边境线上。

     

    新时期奋起的阵阵脚步

     

        在第十三师火箭农场的场部里,一片徽派建筑十分引人注目。相隔不远,另一片色彩斑斓的建筑也令人欢喜。当地人十分诙谐地称这里是“灰太狼与喜羊羊”。政委赵来疆自豪地说:“仅仅3年时间,我们就完全把过去职工居住的土房变成了现代化的居住条件。最令人自豪的是,我们还保留了大片的枣园在城中,保留了一座20世纪50年代职工居住的土房子在广场中心位置,就是想让后来者牢记历史,看到我们新时期的发展变化。”

     

        2012年12月24日,冬季的严寒丝毫削减不了兵团人内心的欣喜。这一天,兵团13个农业师的名称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师”。别小看这几个字的变化,它表明的是兵团工作重心的转变。同年,兵团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

     

        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说:“兵团经济结构与过去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继续用‘农业建设第×师’已不能准确地概括当代兵团的经济特点。各农业师更名,标志着兵团进入到新时期新阶段,对于兵团推进跨越式发展和实现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兵团确立了新时期发展路径:以城镇化为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丰富屯垦戍边内容,创新屯垦戍边方式。百万兵团人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奋起赶超,向现代化跑步前进。

     

        一座座新城崛起,职工群众尽享现代城市文明。截至目前已建成七市四镇,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城镇化率已达到62%;

     

        一座座现代化工厂耸立,职工群众就业增收有了新的选择。兵团初步形成食品医药、纺织服装、氯碱化工和煤化工、特色矿产资源加工、石油天然气化工、新型建材和装备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2013年,兵团生产总值在2012年首破千亿元之后再创新高,达到1480亿元,增长18%;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农业机械化推广、现代农业示范“三大基地”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农机标准化服务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示范带建设得到实施,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

     

        兵团正由以农业为主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三产协调发展转变,由较封闭的绿洲经济向更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由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文明生活方式转变,进入了综合维稳戍边能力显著提升的时期,进入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最大的时期。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创造第一次辉煌,从兵团恢复建制到“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的口号响彻天山南北,从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到如今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三次产业协调推进,从传统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城镇文明生活转变。风风雨雨60年,兵团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一路走来。它的出现,让祖国辽阔的边界线上多了250万守边的“兵”。“我家就在边防线,生产放牧守边防”正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因为他们守卫的,是祖国平安繁荣发展的今天和明天。(本报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