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周年。一年间,这片28平方公里的“苗圃”种下些什么?收成如何?
企业的热情最有说服力。一年内,上海自贸区新增1.1万家企业,大大超过挂牌前10年的总和。区内外商投资呈逐月递增态势,8月份新设外资企业192户,比去年挂牌后首月设立数上升了7倍,占当月新设企业数的25%左右。
美药典标准研发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胡江滨告诉记者,作为自贸区服务外包保税监管首批试点企业之一,进入自贸区后,美药典的化学样品通关时间节省了一半左右,由原来的近两周时间缩减至5个工作日。得益于诸多便捷,今年1月至8月,美药典公司的营业收入上升很快,是2013年同期的3倍。
自贸试验区究竟要做什么?“自贸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改革高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再三强调,“上海自贸区的核心功能是制度创新。”
一年来,上海始终牢记这一点。不等,不靠,不要,单靠体制机制创新,靠改革推动,自贸区的“磁力”在增强,魅力在释放。
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例,我国对外开放以来,实行的是全面审批管理模式。目前世界上已有77个国家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上海自贸区就是先行先试这一管理模式的理想之地。9个月的时间里,上海自贸区先后推出两个版本的负面清单,新版大幅“瘦身”。
上海自贸区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是新形势下我国更好应对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变化和挑战,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试验田”。
改革的关键在哪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政府职能转变,是自我改革。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说,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中,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社会能够管理、行业能够自律、企业能够自主的,就有序地“放”。自贸区从账册备案到核销的企业操作环节由34项减为10项;取消了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等7项行政许可;将预归类、保税核查、稽查验证等5项事权让渡给市场。
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玉亭说,上海自贸区一年来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新措施,不同程度地已经、正在或将逐步在全国复制推广。
市场空间腾出来之后,政府如何作为?上海自贸区也在探路。从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上海自贸区已经形成以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等6项制度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框架,加强对市场主体“宽进”以后的过程监督和后续管理,为推进经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探索。
“在调研中,代表性外资企业普遍认为,自贸区的实践,是一次突破性的政府管理制度创新,是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型的重大思维方式转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企业对中国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满信心。”普华永道咨询公司的初步评估意见这样写道。记者了解到,上海已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普华永道咨询公司、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投资咨询公司等作为第三方机构,对自贸区一年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进一步推进自贸区建设。(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陈 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