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宇信的新著《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1949—2009)》,是承继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956年)、董作宾《甲骨集六十年》(1959年)、王宇信《甲骨学通论》(1989年)、王宇信《中国甲骨学》(2009年)等甲骨研究阶段性总结著作的续篇。该书分上、下二篇十六章,上篇对1949—1978年甲骨学的发展,作了史的述评,其中特别标榜郭沫若、胡厚宣二位先生的学术贡献。下篇涵盖1978年以来的甲骨学研究成果,反映甲骨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这是一部成功的甲骨学通论性的著作,行文力求浅易流畅,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结合,笔锋更常带感情,由文可想见其为人。作者对于甲骨学、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热爱,透过他的笔调表露无遗。
过去甲骨学界有所谓“甲骨四堂”的说法,他们已成为一般知识分子所熟知的和公认的甲骨学重镇人物。今日的王书,除“甲骨四堂”外,又发明了“甲骨学四个第一”“甲骨八老”“甲骨六外”“五资深”“七领军”“九新秀”等名号,让深奥俨然的学问殿堂,平添无数意趣和生气。当然,这种笑例江湖或数字排列,谐中有雅,背后不难看出王宇信的率性,唯有不求人并能与人为善的个性,才会率真地品评众生。
王宇信对甲骨的流传十分熟悉,对甲骨学界的人事掌故、逸事趣谈更是渊博。因此,书中对甲骨学人的描述,生动而活泼,兼具重要的史料、史评价值。例如与胡厚宣、郭沫若、伊藤道治、松丸道雄、荒木日吕子、雷焕章、黄競新等学人的接触事例,都非一般甲骨学人所能道。这种情理合书的手法,为通论性著作留下一个特殊的范例,也为原本“无情”的学术著作带来几许温厚情怀。
通论性的著作一般都只作平铺直叙的介绍,不易呈现著者的看法。王书成功的一点,是书中或明或暗地表达了作者对分歧议题的个人专业考量。这对后学具有启示意义。例如王书对目前甲骨断代主流意见“两系说”的质疑,书中一方面肯定曹定云“一锤定音”反对历组卜辞时限提前的看法,一方面由考古方法和立场出发不同意单纯以字形和笔迹作为甲骨类型断代的充分标准。又如王书对周原甲骨族属的意见与朱歧祥相同,但并不认可朱歧祥对周原甲骨“王”字的分类。这些论说,都表明王书除了作为综述性、概论性著作以外的专业价值。
本人忝为王宇信的同门学弟,对老哥的甲骨专业自是钦佩。他敢为人师的豪情壮语,更是令我动容。这是一部有生命力的甲骨学专著,我诚心地推荐给读者。
《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1949—2009)》 王宇信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