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每次‘板凳家访’,再难的事都会给答复。”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村民谢柏祥说。最近一次的“板凳家访”,他拿到了自家宅基地审批明确的日程表。这个村的“小板凳”工作法,是宁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缩影。
今年2月以来,宁波40多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用实际行动为群众释难解困。“小板凳”群众工作法、“走村不漏户、群众考干部”制度、“小马拉大车”经验和“谋事进农村、服务进民心”机制……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项项带着泥土芬芳、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之花,在宁波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绽放。
牢记宗旨,一场荡涤灵魂的洗礼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一声声带有哲学命题的发问后,广大党员干部静神凝思。
走到群众中间,方能真正触及灵魂;补上理念信念的“钙”,方能让服务意识真正入脑、入心。春节过后,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等市领导赴基层联系点开展走亲连心活动,指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加深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融入日常工作。
身上的“四风”问题是不是解决了?权力观、事业观是不是认识清楚了?来自宁波各县(市)区及所属部门、单位的890个领导班子,25767个基层党组织,40多万名党员干部对照宗旨,一条条地扪心自问。
走亲连心是谢家路村长年坚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每天,村干部在处理完日常工作后,都会拿起“民情走访日记”,挨家挨户上门开展“板凳家访”。
价值两万多元的捕鱼工具被潮水卷走,村民沈水苗一度绝望。谢家路村支书钱建康在“板凳家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帮他重新振作起来。“钱书记帮我找工作,帮我安了家。有这样的村干部,日子怎么会没奔头?”他高兴地说。
乡镇、村(社区)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党员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从一开始,宁波各地就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群众满意导向,广开言路纳民意,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资料显示,今年2月以来,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单位共征集到意见建议5万多条次,查摆出问题2417个,领导干部个人查摆出问题9458个。
带着感情,一次密切干群关系的征途
即知即改、立说立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宁波广大党员干部强化整改落实,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真正取信于民。
今年4月,宁海县岔路镇白溪村文化礼堂内,举行了一场“走村不漏户、群众考干部”大比武。“这是樟树脚下的碑文内容”“这是企业家王启国的头像”……岔路镇武装部副部长祝多旭面对“考题”,对答如流。
这位80后普通联村干部,凭着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体恤民意”,两年时间成功调解财产继承等20余起难断的“家务事”,被百名村民“考官”全票推选为“心目中最满意的联村干部”。
党员干部与群众积极联动、共同发力,让民生实事工程真正落地。“100-1=0”自查活动为江北区首创,活动推动党员干部找出最影响干群关系、群众反映最强烈、工作中最突出的“那个1”,切实解决了清水治污、住房保障等一批民生热点问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宁波全市11个县(市)区党员干部走遍了辖区所有农户,5万多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认领落实“微心愿”15633个。7月22日,《宁波日报》专版公示市、县42项民生实事项目,目前大部分项目任务过半,不少项目提前完成全年计划。
建章立制,一个服务常态化的契机
调查研究制度、分类联系制度、“双带双走”走亲连心制度……大半年时间,10项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陆续出台,折射出宁波促进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的决心。
如何让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固化?关键是要有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的韧劲。为了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宁波各地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截至6月底,年初排定的268个村(社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均按照要求完成了整改,直接提升了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同时,各地自发着手清理整顿基层工作项目,如社区盖章项目从原来的62项减少到21项,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
今年上半年,宁波市共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425次,发现问题530起,查处191人,发挥了较强的警示和震慑作用。为了严肃纲纪,该市采取上下联动、明察暗访、信访举报等形式,严厉查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坚决用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倒逼党员干部讲规矩、守纪律。
截至目前,宁波各县(市)区改进不完善政策制度143个,制定出台183项制度措施,还有152项将在近期完成。同时,各地还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防止“破窗”效应。(本报记者 张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