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8日 星期日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开幕

    秘鲁前总统、坦桑尼亚前总统发表讲话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28日   08 版)

        编者按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于9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开幕式上,秘鲁前总统加西亚、坦桑尼亚前总统H.E.本杰明·威廉姆·姆卡帕先后致辞,对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国际价值进行了阐述。本报全文刊发,以飨读者。标题为编者所加。

     

    我们应从儒家文化中学习什么?

     

    秘鲁前总统 加西亚

     

    尊敬的习近平主席,

     

    尊敬的坦桑尼亚总统姆卡帕、叶选平先生,

     

    各位与会的代表与政要,女士们、先生们:

     

        对我来说,很荣幸受邀参加如此重要的会议,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从拉丁美洲的视角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以及我们能够从儒家文化中学到什么。

     

        在过去30多年中,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同时,中国消除贫困的巨大成就也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社会变革。我想说的是,如果30年前拉丁美洲也能像中国一样,走一条相似的道路,做出相似的决策,那么拉丁美洲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贫困早就消除了。但很遗憾我们当时没有及时借鉴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

     

        我曾写过一本名为《儒学与全球化》的书,现在这本书已经推出了中文版。我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不能仅仅从经济或者贸易角度来看待。这当中有更加深层的因素,那就是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其中儒家思想是最基础的因素。中国经济繁荣也不是仅仅最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根据安格斯·麦迪逊的研究,在约公元1000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1820年则上升到32%。现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大概占全球的13%。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离历史最高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我们必须明白,中国增长的动力自2500多年前就种下了,那就是文化、价值、观念——儒家文化留下的宝贵财富。

     

        一些西方人有这样的想法,他们相信中国会全盘接受西方的个人主义、政治体制和投机思想,但他们错了。他们不相信中国经济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但是,就像我在《儒学与全球化》中指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预期相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他们对自然、文化、家庭、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解,不管他们是自觉还是不自觉。这个过程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中国的文化。

     

        与此相反,西方人容易无端怀疑,就像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哈姆雷特,总是充满怀疑。我们的认识哲学就像从洞穴中看世界,只能看到阴影。中国正好与此相反,注重自然和实际,较少形而上学。就像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他的学生也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此外,西方相信二元对立,总是希望用一个理论压倒另一个理论,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最后形成恶性循环。中国文化崇尚和谐统一,孔子敬畏基本的道德规范。而西方人的观念中,儿子对抗父亲,对自然和未知世界怀有敌意,一切事物都容易政治化。而孔子认为没有必要过多通过政府来组织和管理,依靠道德和伦理就够了。

     

        我们西方人关心上帝、创世者和“失去的天堂”,想找寻天堂、回到过去。而中国文化认为,一切都在自然中,不在自然之外,一切都是现实的,都有现实的道路。孔子主张“温故知新”,认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造福百姓。他相信生产和商业与道德可以并行不悖,照此观点,物质与精神、财富与灵魂这个困扰西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中国的汉字书写方式承载的文化与西方拼音文字大不相同,汉字强化了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念。孔子将大自然解释为正常的、显而易见的现象,西方文明崇尚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争夺自然资源、建设人类社会的过程也成为人类冲突的根源之一,阴谋论、怀疑论不利于人类的共同发展。孔子接受大自然,西方怀疑自然。孔子主张“和而不同”,西方排斥不同意见。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西方崇尚法律统治。

     

        孔子主张官员向历史学习,才能成为君子,融入、参与国家治理,这些都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治国思想,给中国政治家提供团结、务实、和谐、统一的政治指导。

     

        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互联网像一张大网。我认为,儒家思想可以助力中国发展,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支持。“天下”的意思就是宇宙,中国不是闭关守旧,内向发展,而是主张对外开放,与世界一道发展。

     

        西方国家在社会治理中应该提倡尊重基本伦理,回归孝道,关心老人;应该规划好公共财政,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防止陷入寅吃卯粮的陷阱;应该继续社会改革,以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西方还应该理解经济往来就像大河之水,不能人为设置障碍、阻断流通。总之,人类必须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和营养,使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与今日非洲

     

    坦桑尼亚前总统 H.E.本杰明·威廉姆·姆卡帕

     

    尊敬的习近平主席,

     

    尊敬的叶选平先生,

     

    国际儒联的会员们,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我很高兴能再次来到中国,来到美丽的北京。我还带来了来自坦桑尼亚人民的问候。

     

        首先,我要感谢国际儒联给我这样的机会,能在今天与大家一起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开幕式。

     

        能亲身参与纪念孔子的诞辰活动,我感到十分荣幸。孔子是不同凡响的,两千五百年前他便影响了世界。他创立的儒学传承至今,他关于道德、社会治理方面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

     

        信奉儒家思想的人都十分崇尚孔子的人本观,尤其是他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培育美德、遵守道德规范。如此,人们才能在处处争端,人人为己,颂赞自我主义,只顾经济利益而违背道德准则的世界里处理好周身的事物。人们相信,儒学蕴含着可以解决我们社会上的弊病的良方。

     

        在中国过去的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思想家,孔子只是其中一位。然而,就孔子关于生命的深刻哲学理解而言,他是位居第一的伟大思想家。尽管孔子生活在古代,但是他的思想遗产如今依旧适用,尤其是在非洲。

     

        孔子十分重视传统。不论与人交往还是为政,他都提倡道德、社会和政治上的传统。孔子也尊重每个个体,但绝不以扰乱社会秩序为代价;相反,他倡导并维护合理的社会秩序,比如注重家庭观念、尊敬长者。孔子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自律、诚实与公正则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毫无疑问,数世纪中,孔子与中国其他伟大思想家一起,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如今,非洲的转型也可借助儒家学说及其思想。

     

        在非洲,许多国家仅仅独立五十年。人民渴望飞速又独立地发展,却面临重重挑战,如国家建设、地区一体化等等。就在去年,非洲各国一同庆祝非洲联盟成立五十周年,他们发表声明,称要建立一个团结的、繁荣的、和平的非洲,一个由非洲人民管理的非洲,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具有影响力的非洲。

     

        儒家思想对于非洲而言至关重要。它是非洲建立、发展一个独立可持续联盟的基础,是非洲社会进步的关键,是非洲政治稳定的支柱,是非洲正确可信的领导的核心。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十分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因为如今各国都在着力解决和平与发展这两个互生的问题。尽管我们孜孜不倦地研讨和平与发展问题,但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还是一如既往地难以捉摸。没有和平,便无法得以发展;没有发展,和平无法得以延续。发展保障了和平带来的利益。

     

        我很高兴看到此次研讨会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和平与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儒学的视角。来自世界各地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汉学家将在此主题下进行讨论,讨论的议题则强调了儒学作为一种哲学的深刻性。

     

        我们会就如下议题进行讨论——儒学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儒学与当代政治和国际关系、儒学与不同文明的对话、儒学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儒学与世界和地区和平。

     

        我呼吁大家不要将讨论仅仅流于理论上如何理解儒学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意义。我们应当拓宽范围,想方设法从儒家思想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解决如今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问题。要知道,利己主义和贪欲仍在不断地加重人民之间、国家之间的不平等,长此以往便会引发世界各地的冲突。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对传统道德思想的重视。是时候重拾我们对传统思想的敬仰了,它们能提供重要的启示,来指引我们成功应对现在和未来的各种挑战。

     

        请允许我再次表达对举办方的衷心感谢,感谢你们的诚挚邀请和友好接待。

     

        祝愿大家在接下来三天的讨论中收获颇丰。

     

        谢谢大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