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南省国税局纳税服务处一位普通的税务人员,郑鲁豫的工作量是每年审批几千家入网企业。
企业办理电子口岸入网审核,除了在省国税局审批外,还要到其他五个省直单位审批,企业多部门奔波,常常因不知道路线而走冤枉路。看到这种情况,郑鲁豫就想为纳税人绘制一张地图来方便他们。为掌握其他五部门的准确位置,她利用业余时间骑自行车、坐公交车,将这些部门按业务办理顺序完整走了一遍,详细记录各部门的位置、附近公交站点、各部门之间骑车、坐公交车和坐出租车所需时间等。获得第一手资料后,她反复绘制、修改,两天后一幅清晰而详细的简易地图完成了。
在这张地图上,其余五个部门的具体位置和行车路线一目了然。她将地图复印后免费送给纳税人,方便企业办理后续业务。如果遇到部分公交线路车次调整,郑鲁豫会及时将这幅简易地图“改版”“升级”。
很多企业希望在一天之内把六个部门的审核业务全部办理完毕,基本上都是天不亮就往郑州赶,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六个部门之间,再乘末班车回去。为让纳税人及时办理业务,郑鲁豫把自己的手机号码打印在一张纸上,张贴在大厅窗口,并告诉在政务大厅值班的安保人员,如果中午有企业办理业务就立即打电话通知她。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郑鲁豫的办公室里,每天都放着一把雨伞,这不是寻常的细节,而是感人的故事。
2011年6月的一天上午,一位来自三门峡的李女士刚刚办完审核业务,外面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由于没带雨具,李女士只好在窗外徘徊。郑鲁豫透过窗户,看到李女士焦急地在窗外苦等,便主动将自己的雨伞借给她。李女士接过雨伞,连声道谢,很快就消失在茫茫大雨之中。这之后,郑鲁豫自费添置了雨伞和雨衣,将自绘地图一并作为服务工具,以备纳税人不时之需。
随着业务往来增多,许多纳税人和郑鲁豫成了知心朋友。但有一位纳税人,和郑鲁豫仅有一面之缘,也将她视为可信赖的“熟人”。2011年10月底的一天上午,郑鲁豫接到开封市一家台资企业办理业务的预约电话。在办公室等到下午1点左右,一对母子才气喘吁吁地赶来。办完业务后,这对台籍母子坚持要请郑鲁豫吃饭,她婉言谢绝。几天后,这位女士再次到郑州办事,因为不知道办事单位地址,只好打电话向郑鲁豫咨询,经过郑鲁豫耐心指点,她很快找到了地方。她真切地说:“我在郑州就您一个熟人,再次谢谢您的帮助。”
企业办理电子口岸业务,要到海关交纳1600多元钱。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外地纳税人在办理业务时既没带够钱,也没带银行卡,人地两疏,茫然无助,这时郑鲁豫就会主动把钱借给他们。一次,一位来自南阳的纳税人正在犯愁之际,郑鲁豫默默从抽屉里拿出1500元借给他,这位纳税人非常感动,连连向郑鲁豫鞠躬致谢。他还钱的时候动情地说:“郑老师,您知道吗?您不但借钱给我,还没让我打借条,这种对陌生人的信任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人们这样评价郑鲁豫:她做的虽然都是些平平常常、点点滴滴的“小事”,但小事见境界。(本报通讯员 杨 军 本报记者 杨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