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5日 星期四

    “团厅合一”给城市音乐安个家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通讯员 陈心怡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25日   09 版)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外景 资料图片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 资料图片

        日前,上海交响乐团成为国内首个“团厅合一”模式运营的乐团。这是上海加快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新举措。新机制、新模式将给上海交响乐团带来什么?将给中国城市音乐带来什么?

     

        能拥有一座自己专属的音乐厅,是所有职业乐团梦寐以求的理想。日前,上海交响乐团“团厅合一”的百年梦想得以实现,由艺术总监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季当季驻团艺术家郎朗、俄罗斯小提琴翘楚文格洛夫和匈牙利次女高音伊迪科·康姆罗西完美演绎“乐贯中西”,共同为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奏响开幕序曲。

     

        “这场音乐会更像是一个仪式。”余隆说。随着由乐团自主运营、集古典音乐演出和教育为一体的音乐厅启用,上海交响乐团成为国内首个“团厅合一”模式运营的乐团。这是上海加快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新举措。

     

    音乐是城市的公共资产

     

        1879年1月8日,一张在上海公共租界发行的英文版报纸刊登一则广告,上面写道:上海公共乐队将于兰心大戏院演出。这是最早关于中国交响乐队的报道,而上海公共乐队就是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

     

        作为亚洲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第一次将西方古典音乐完整介绍给当时占全世界人口近三分之一的中国。此后的岁月中,上海交响乐团逐步成长为一支汇聚全球顶尖演奏家的世界级乐团。然而,由于没有固定演出场所,多年来这支乐团只能游走于不同的剧场、音乐厅。现在,新的历史将被书写。

     

        由世界建筑大师矶崎新、声学大师丰田泰久联手操刀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堪称建在“弹簧”上的“全浮建筑”,分为1200座的大音乐厅和400座的小音乐厅。“每张座椅都是黄金座位。”丰田泰久说,“我们不是在建造一个房子,而是在制作一件乐器。”

     

        记者了解到,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后,不同于大多数剧场和音乐厅仅在演出时开放,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将常年对公众敞开大门。音乐厅还设有音乐互动长廊,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交响乐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并可触摸到历史实物。长廊同时还开放试听区、互动体验区,并提供更多开放式的音乐普及讲座,让更多人在这里理解音乐并爱上音乐。

     

    理事会机制带来的变化

     

        音乐厅的启用意味着上海交响乐团在国内率先实现“团厅合一”,这一模式备受业界关注。团厅合一,也就是乐团将支撑、主导音乐厅的运转,音乐厅的内容和艺术定位都会因乐团的特色而更加清晰,音乐厅的功能也因乐团而更加丰满。这不仅对其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也促使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更加努力探索其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功能。

     

        实际上,在理事会机制促进下,过去五年,上海交响乐团已收获丰硕成果。2008年,上海交响乐团成立了首个国内交响乐团理事会,参考美国乐团基金会运作模式,理事会对乐团重要人事任免具有决定权。这个在当时看来颇为大胆的机制创新举措,却是真正符合艺术规律、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更有助于对接社会资源和文化事业之间的需求,对乐团吸引商业赞助和探索转企改革至关重要。余隆说,乐团在近五年内演出的曲目总量和合作的音乐家人数甚至超过了此前一百多年的总和。“上海新年音乐会”和“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两大品牌的形成也得益于理事会的建立。

     

    “双轨合一”强化资源保障

     

        在音乐厅投入运营前夕,其机制改革进一步升级,理事会与基金会的双轨合一强化了上海交响乐团背后的资金与社会资源背景。音乐厅从大剧院艺术中心独立出来转而由文广局托管基金会管理,理事会是基金会的领导决策机构,更加明晰了管理职责和人事关系。剧场与院团统筹经营,乐团由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调整为差额拨款单位,政府为“团厅合一”模式提供基本保障。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将成为这座城市新的文化地标。在上海交响乐团刚刚开启的为期10个月的新乐季中,以“先锋古典”为定位,百余场风格各异的音乐演出,平均三天一场,轮番呈现。维也纳爱乐、巴黎管弦、伦敦爱乐、慕尼黑爱乐、北德广播等享誉全球的世界名团将各展技艺。不少从未在中国上演过的优秀作品,也将通过上海交响乐团的平台首次引入国内,如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伊莱克特拉》、门德尔松清唱剧《以利亚》等。百余场高质量演出均为上海交响乐团的纯自办项目,不包含任何租场演出。

     

        “再过50年、100年,当人们谈起上海交响乐团时会想起什么?除了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音乐会,还应该有更多的作品,让世界关注我们的声音。”余隆说,“希望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能成为世界作品走进中国的第一个舞台,也是中国作品走向世界的第一个舞台。”(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陈心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