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2日 星期一

    深度访谈

    “让价值观成为青春梦想的导航罗盘”

    ——高校思政理论课骨干教师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本报记者 王斯敏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22日   11 版)
    王 易
    刘新玲
    王为全
    陈始发
    徐 稳

        访谈嘉宾:

     

        王 易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主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刘新玲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王为全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陈始发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徐 稳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讲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斯敏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价值观培育主阵地的神圣使命。在思政理论课教师们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如何解读?应如何帮助青年扣好价值观形成链条的“第一粒扣子”,使其“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出彩”?本版就此进行了调研,并特邀请五位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认识。各位老师对此有何理解?

     

        王易: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梦就是中国好日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好活法。我觉得这是一种对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比较贴切的通俗表述。任何“好日子”的实现,都需要遵循一种特定的“好活法”,在特定价值观的指引和规范下谋篇布局、展开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就是这个“最大公约数”。它之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因为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奋斗目标层面、制度建设层面、道德生活层面的统一,也是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与时代要求、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统一。

     

        王为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更加鲜明而全面地描绘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图景和精神追求,也指明了作为个体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目标追求。它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党对于中国未来发展有了更加强烈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实践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现代表达和中国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前提,规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问题领域和理论观点,全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构造都应当被设定为对这一价值观的理论辩护和实践这一价值观的方法论说明。因此,对于“原理”课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是附加的偶然的内容,而是其教学内容本身,要把它作为核心内容,统领全部课堂教学。

     

        刘新玲:一个国家只要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一定能体现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像空气那样使“百姓日用而不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人的“空气”,在内容上,必定包含着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基因,是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升华;也必定同当代中国人正在为之奋斗的中国梦相结合,因为价值观本质上反映了制度的性质,同时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在方式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精神世界,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徐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个体赢得社会认同,社会实现和谐稳定,国家获得前进发展的核心凝聚力。反之,从个人角度看,价值观的缺失会导致个体行为失范,并引发信仰危机。从社会角度看,价值观的缺失会导致整体道德滑坡,加剧群体无理性。从国家层面看,价值观的缺失会降低国家的凝聚力,丧失改革发展的主心骨。

     

        主持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什么新的挑战与要求,带来了什么机遇和促动?

     

        刘新玲:有一个西方小学课堂教学的案例很值得品味。一个老师给学生讲灰姑娘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灰姑娘得到王子,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来:一是守时,二是需要很多朋友的帮助,三是要自强,不能放弃希望。孩子们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受到了价值层面的引导。这些年我做过调查,我们进行价值观教育时面临这样的现状: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思政课有先入为主的排斥,在他们印象中,这类课就是政治说教。这使得价值观教育从一开始就面临困境。我们试图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改变现状,然而同样发现,一些过分追求抬头率的做法,只是博得学生一时的开心;但开心过后,有没有观念意识、价值引导的功效,能不能触动他们在这方面的思考?

     

        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观”教育的重任,必须反思一个问题:是什么造成了我们如此重视价值观教育却达不到理想效果?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以前把思政课定位在知识性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明确了思政课是知识性和价值性统一的课程,两者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如果弱化知识性,只强调价值导向,学生会觉得这不是一门科学;如果弱化价值性,就起不到引导作用。

     

        王易:对。价值观教育要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关注大学生自我人生价值、理想目标的确立与实现,特别是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社会多元价值并存的现实。在今天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青少年难免陷入价值困惑。以往的价值观教育往往采取唯我独尊的姿态,以硬性灌输的形式告诉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往往让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尴尬境地,甚至产生负面效果。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正视现实,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价值观念、社会思潮进行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提高鉴别能力。

     

        陈始发:我觉得,最紧要的是:有必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层次,重新梳理、定位整个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尤其是四门必修课。首先要从理念上去研究,这四门课跟价值观是怎样一种内在关系;每门课程应该从哪个角度侧重讲授和培育价值观。比如,原理课可以从哲学原理上讲清楚价值观是什么,东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和现实基础;纲要课可以结合史实,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一路追求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课可以从实践来谈,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观照与引导;概论课可以从制度和制度的形成来谈。总之,需要有一个相互区别又互为配合的顶层设计,让几门课成为一个整体。

     

        主持人:当今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精神面貌、价值追求如何?怎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刘新玲:究竟该如何评价我们的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我说一个例子吧。我的一个学生出国留学前,并没有表现出有多爱国,有时候还牢骚满腹。但是一出去,强烈的爱国热情立即显现了出来。这些年,我们国家遇到重大事件、关键问题时,绝大部分年轻人的表现是靠得住的。得有这个信心。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从来不怕讨论,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都不回避。讨论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有学生站出来表达正面观点,通过引导,正面观点绝对是占主流的。

     

        王为全:要相信学生。学生内心有很好的憧憬,对核心价值观并不反感,他们反感的只是不恰当的宣传教育形式。

     

        陈始发:近年来,我致力于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与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四门思政课程都设置了切合课程特点的相关专题,比如,在纲要课程中,我设置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与中国梦”的专题,梳理了党的近百年探索当中孜孜以求的核心价值追求,深化了学生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背景及其现实必要性的认识;在基础课中,通过《可爱的中国》的经典研读,结合对方志敏烈士后人的访谈,升华了学生对于爱国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使命感;在概论课程中,大力开展体验式教学,开发利用了“小平小道”等红色资源,通过现场教学,深化了学生对于富强等价值观的认知。

     

        王易:我在教学中很注重传统文化的力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差序格局,好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荡漾开来的涟漪就是与己发生关系的他人、群体、家国、社会。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个人都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是与他人、群体、社会,乃至整个宇宙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告诉我们,能否达成人和人的和谐、家和国的和谐、天和人的和谐,取决于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果想达到“亲民”“止于至善”,就要从“明明德”做起;你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得先从“修身”做起。这种把对于个人的意义和对于社会、国家的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思想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思想养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主持人:要想实现价值观层面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王易:作为一名思政理论课教师,感觉有一种本领恐慌。在“五四讲话”中,总书记提到四个方面: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与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相联系、反映时代精神。相对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了解,可能是我们相当一部分老师的薄弱环节。这就对我们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为全:理想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向着这样的目标而努力——依托教材而不陷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坚持整体性和理想性的原则。整体性的解读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注重诸价值共有的精神实质,并以之为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理想性即超越性和规范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性也就是要把它与理性、自由和尊严等联系起来,把个体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结起来。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现实的关系。极端浪漫的理想主义与极端功利的现实主义都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有的价值态度。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一种具有客观性的理想,把中国现实当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的发展中的现实,建立起二者间的平衡与张力。尤其不能回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能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建立起学生的一种明智通达且切近实用的认识态度,使其正确理解矛盾冲突的存在;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这些矛盾冲突是发展的必然环节或阶段,并要在发展中不断地获得解决,而推动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包括他们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这是他们的历史责任。

     

        徐稳:思政课教师首先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表述特点,做到语言诠释的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同时,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话语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当代大学生欣赏和认同大众文化的特点,寻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表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认同和运用。

     

        主持人:马工程开展十年了,编写了一大批权威教材。你们在使用中有何感受?对工程有什么期待?

     

        徐稳:这些教材既反映了各学科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学术性、思想性、政治性的统一。从每一门教材中都可以挖掘出相关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认为,工程教材应更多采纳一线教师的建议,寓政治性于理论性、学术性之中。

     

        王为全:“马工程”教材追求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本色,即劳动人民自我解放的理想与追求真理的统一,教材知识体系因其内在的价值观支撑和价值导向,本身就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资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感觉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主要体现的还是知识的准确和逻辑的完整,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所占的篇幅不多;如果从价值观教育的角度来看教材,有些教材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刘新玲:建议马工程结合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组织编写汇集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这些读本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读性,一方面,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素材支撑,另一方面,也是培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陈始发: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需要,能否组织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大学生读物)》统一读本,分别对应四门大学思政课,分为理念篇、历史篇、制度篇、行为篇。这样既使价值观教学自成体系,又为四门课程提供了配套教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