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1日 星期日

    聚焦仁川亚运会

    说不尽的亚运首金

    作者:本报记者 王东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1日 04版)

        19日的开幕式结束后,已是当地时间22点多,记者回到新闻中心发完稿,再回到酒店的时候,已是20日凌晨。然而,清早七点不到,大家都早早起床,先到新闻中心,再换班车赶往几十公里外的玉莲国际射击场。如此重视,原因很简单:今天是仁川亚运会开幕式后的第一个比赛日,也是亚运会首枚金牌产生的日子。

        记者们对首金如此看重,全在于它是“众多第一当中的第一”,颇具新闻性和观赏性;而对运动员来说,它更显现出特殊性和重要性。作为本届亚运会的东道主,韩国人对首金有着和中国人一样的痴迷与执着,因此,此次赛程安排上,他们也采取与往届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赛事不同的安排,让首金诞生于射击女子10米气手枪团体决赛,而不是以往的10米气步枪。

        女子10米气手枪团体决赛,韩国队有仁川本地枪手、奥运冠军金将美坐镇,整体实力与中国队非常接近,如果发挥正常,她们很有希望拼得这第一枚金牌,为东道主赢得开门红。不过,从比赛的发挥看,中国队的优势更加明显。由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冠军郭文珺以及两位90后新秀张梦圆、周庆媛组成的中国队最终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赢得本届亚运会首金,中华台北队获得亚军,韩国队和蒙古队并列第三。

        历史竟是如此巧合和充满戏剧性,同样的场景,在12年前的釜山其实已经上演过一次:那届亚运会上,东道主韩国将男子个人花剑项目设为首金,认为这块金牌十有八九将被他们的名将金相勋获得。决赛中,金相勋一度以11比8领先于我国的王海滨,眼看胜券在握,不想王海滨最后绝地反击,连扳7剑,以15比11击败金相勋,将釜山亚运会首金收入囊中,这一结果让东道主有点郁闷。就如同今天的女子气手枪团体决赛。

        其实,相比于多届的亚运首金,记者记忆深刻的当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的邢芬以及广州亚运会上的武术运动员袁晓超。

        1990年9月23日,票价2元的女子举重比赛门票早早售罄,大家为的就是亲眼见证北京亚运首金诞生,光到场的记者就有600多名。女子44公斤级举重比赛中,最后一个出场的邢芬,最终两创44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并获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冠军,那一年邢芬才17岁。据她赛后透露,中国代表团对她极为关照,从国家领导人,到国家体委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代表,都为她加油鼓气,为的就是让她在北京赢得第一枚金牌。夺冠后,她不仅入选当年的“全国体育十佳运动员”,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能得到如此殊荣,别说在中国举重队绝无仅有,在中国体育界也屈指可数。

        四年前在广州,开幕式后首个比赛日上午共有5枚金牌产生,首金到底产生在哪个赛场,让采访的记者很是纠结。因为武术的男子长拳、女子南刀,射击的女子10米气步枪团体、男子50米手枪团体和铁人三项女子个人赛几乎同时开赛。经过反复计算、比较、询问及猜想,大家最后达成一致:男子长拳项目金牌将在9时15分左右产生,这块金牌将是广州亚运会的首金,而且很有可能被中国队夺得。果然,中国队的袁晓超在全场200多名中国记者的关注下,1分20秒的动作套路一气呵成,如愿将这枚沉甸甸的金牌记在中国队的名下。于是他成为又一位一战成名的中国运动员,尽管在此之前,他已获得过多届世界冠军以及亚运会金牌。

        对于东道主而言,首金的设计是门很深的学问,有的时候,即便你设计得再完美,运动员能不能按计划赢得首金也是个问题。说到底,竞技场上,最后拼的还是综合实力。

        回到今天为中国队夺得首金的射击队:在往届亚运会史上,中国射击队已多次扮演冲锋陷阵的角色:1974年9月2日,苏之渤获得的男子手枪慢射冠军,成为中国亚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创造了历史;1986年汉城亚运会,中国射击队在男子气步枪团体比赛中拿下金牌,这也是中国射击队第二次为中国代表团完成夺首金的任务;多哈亚运会上,中国队在男子10米气步枪团体比赛中再次如愿拿下多哈亚运会的第一枚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亚运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获得者是新加坡华裔游泳选手梁水国,他在1951年新德里的首届亚运会男子1500米自由泳比赛上,获得了这一殊荣。由于年代久远,这一历史性时刻早已被包括新加坡人在内的人们淡忘。

        (本报仁川9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王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