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悬疑新闻”频出,很多报道语焉不详,满目“据信”“网传”“疑似”的字眼。随着调查的深入,不少“悬疑新闻”被证伪。对这些“悬疑新闻”,公众意见很大。
“悬疑新闻”大行其道,与新闻传播方式变革、媒体竞争加剧有关。为了抢时效、抢独家,一些媒体捕风捉影,把一些拿不准的消息公之于众,让受众不知究竟。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核实事实、呈现真相是媒体从业者的天职。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就以“或许是”的态度报道,是一种对受众的极不负责任。长此以往,这些媒体的信誉将损失殆尽,被受众抛弃也是迟早的事。
“悬疑新闻”大行其道,还与一些媒体从业者的功利心态密不可分。“关注度”是一种财富,但是过度追求“关注度”就会变质变味。在现实中,少数媒体为了抓眼球效益而牺牲“客观准确”,为了媚俗而突出“星”“腥”,为了制造轰动而断章取义,这种对点击率、关注度的盲目崇拜,与某些所谓的“网络红人”倒有几分相似。其共同之处就在于迎合的都是社会上“窥私”“审丑”“仇官”“仇富”等不良心态,追求的都是眼球经济。
如果说某些所谓“网络红人”靠哗众取宠上位,助长了人们的审丑心态。一些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哗众取宠,危害的则是整个社会传播的秩序。少数媒体不遵循基本的新闻伦理与职业操守,频频推出一些“假大空”的新闻,一些不确凿的报道甚至假新闻,严重打击了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媒体承担着报道事实、呈现真相的功能。连媒体这样的“权威信源”都靠不住,公众还能相信谁?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陌生人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与传统社会的‘熟人社会’概念相对——编者注)凸显。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媒体”这个集合概念的权威性要求更高。媒体公信力丧失的程度越大,人们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就会越强烈。“习惯性怀疑”“暴戾狂躁症”“看客心态”等一些社会病态心理就会更大程度凸显,谣言的出现频率也会更高。一旦社会公信因此被撕裂、社会对立加剧,整个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秩序就将受到伤害。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家媒体的不讲节操比多个“网络红人”的危害更大,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新闻工作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因此必须尊重新闻事实、尊守新闻伦理,对受众负责、对社会负责。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与所有媒体人一道,反对耸人听闻、拒绝“悬疑新闻”,戒除“网络红人”心态,把大众媒体的探照灯,聚焦到真实、真善、真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