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

    纪念“九一八”事变83周年

    沈阳拒绝忘记

    ——“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侧记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勇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19日   04 版)
    九月十八日,部分抗日老战士出席撞钟鸣警仪式。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9月18日上午9时18分,尖厉的警报声划过沈阳上空,行驶在黄河大街、长江街、崇山路等9条路、18条街上的上万辆机动车,同时停驶鸣笛。

     

        在距离事变发生地不足1公里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寓意东北人民顽强抗争14年的“警世钟”被撞响了。停驶在鸭绿江街路口的出租车司机吕勇对记者说,这警报声在沈阳已经响了20年,每一次听了都让人热血沸腾。

     

    沈阳市民郝松青首提鸣警倡议

     

        “我在沈阳生活了一辈子,当了10多年亡国奴,知道啥叫屈辱的滋味。”说这话的,是原沈阳胶带总厂的退休职工郝松青。1995年9月8日,他给沈阳市人民建议办公室写了一封信,希望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当天,鸣响防空警报,提醒人们不忘“九一八”这个耻辱的日子。不到10天时间,沈阳市委、市政府就作出决定,每年9月18日在全市鸣响防空警报。

     

        当年9月18日晚9时18分,沈城上空第一次响起防空警报声,凄厉的警报声唤醒了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此后每年9月18日晚9时18分,沈阳全市都会鸣响防空警报3分钟,广播电台、电视台中断正常节目,插播警报声音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画面,市区内9条路、18条街上行驶的机动车辆一律停驶鸣笛。后来又将鸣警时间由晚上9时18分改为上午9时18分。

     

    把沈阳建成二战历史文化名城

     

        1956年的沈阳审判,是二战后历次审判中的最后一次审判,为二战画上了句号。为此,辽宁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提出,应站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重新规划沈阳城市定位,把它建设成同柏林、斯大林格勒一样的二战历史文化名城。

     

        “沈阳拥有丰富的二战遗址、遗迹和遗物。”王建学告诉记者,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盟军战俘营纪念馆以及新近开放的沈阳审判遗址都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纪念场馆。尤其是沈阳盟军战俘营遗址,那是日军专门为关押盟军战俘而修建的规模庞大的战俘营,曾经关押过美、英、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和新加坡等盟国战俘。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无视国际法残暴剥夺多国人民人权的遗址罪证,也是中国人民和盟军官兵并肩作战的重要见证。

     

        “沈阳的抗战文化具有系统性、全面性、连续性和典型性特点,所以完全可以进行系列开发。”王建学建议,把日本侵华相关的遗址、遗迹、历史纪念馆等合为一条旅游专线,向国内国际推广。(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