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开学没几天,王欣桐就开始想念跟着实习老师奋战在新闻第一线的那段暑假时光。“新闻是实操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面对一个现实的选题、一个鲜活的对象时,才知道教学与实践结合有多重要。”这位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三女生期待着,能有机会在更大的新闻平台上真刀真枪地过把“记者瘾”。
如今,一项联通业界学界、触及新闻教育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让这些新闻学子的梦想不再遥远。今年4月29日,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宣布合作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根据共建协议,双方将从本学期开始,在共建精品课程与教材、实习实践基地、国家级研究智库、新型研究平台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光明日报社将以创设“胡愈之奖学金”“杨西光助教金”“光明日报出版社新闻传播研究书系”“光明网新传媒研究奖”等形式,表彰优秀学子、奖励资助优秀教师、支持优秀科研学术著作出版与科研成果发表,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同努力改善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办学条件。
王天铮老师连续多年给学生教授“传播学概论”“新闻媒介管理”等课程,这段时间,她一直在谋划如何更多地将新闻实战中鲜活的案例引入课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希望能和光明日报携手打造一批精品课程。”王老师深知打破理论与实践壁垒的重要性。“学院之前进行过调查,看哪些老师的课程有意向和光明日报共同打造,结果全院80%的老师都报了名。新闻战线在做什么,我们就要讲什么,这种贴近与融合是新闻的规律,更是新闻的本质。”王天铮说,她和老师们都认为,与光明日报编辑记者共建实验室、展开专题研究等,一定会极大地改变课堂面貌和教学效果。
“每次上课,同学们都会兴奋地问:‘光明日报的老师马上就来给我们上课了吧?’”在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尚武看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是一件共享共赢共荣的大好事,也有效缓解了学生实习渠道不畅等难题,“学生需要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转型期的新闻实务单位也需要理论的支撑,这种合作是强强联手、相得益彰。”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解志勇教授则把视野拉伸到时代背景下,“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国家、社会、媒体的发展都是一日千里。‘部校共建’这样的结合让原本只存在于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升级为实践单位、理论研究、学生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同频共振,这对应对现在层出不穷的媒体问题大有益处。”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教授对于中国政法大学与光明日报的合作充满信心:“面临政策推动媒体融合带来的机遇、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给新闻传播学院带来的发展新契机,抓住历史机遇,做好自我调整,逐步深化改革,培养出一批批让我为之自豪、为之骄傲、为之想对这个社会说‘我做到了’的优秀传播人才群体,既是共建双方的责任,也是我们双方共同的追求!”
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在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编辑记者与干部职工中同样引起强烈反响与巨大期待。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沈卫星指出,共建新闻学院将会产生叠加放大效应,对于光明日报这样的中央主流媒体来说,面对传播环境的变迁、媒体竞争的压力和媒体转型融合的新机遇、新挑战,同样需要从高等院校输入思想理论资源、先进教学科研成果、创新观点与应用性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媒体融合方案与技术等,已经在职的编采人员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编采技术手段。共建同样为新闻单位提供了系统化、制度化的机制更新,平台建设、队伍优化的机遇。沈卫星介绍说,目前报社工作部门正在按照中宣部、教育部要求和双方共建协议,逐项安排项目对接与实施,编辑记者到学校授课、双方共建新闻学院网站、全媒体采编实验室、学院教师来报社兼职、在报业集团各单位建立学生实习坊等合作项目本学期马上就要实施,“我们总的想法是,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扎扎实实推动双方满意、多方受益的务实项目和创新之举!”(本报记者 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