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4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拟支持项目公示,800个文化产业项目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业界的关注和热议。这些项目代表了中国文化企业怎样的发展状态?又昭示着财政政策哪些支持导向?还能读出何种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信息?
体现新预算法的精神
“这是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第一次公示支持项目,名单一经财政部网站首发后,就迅速传播,体现了大家的关注。”一位参与传播的业界人士评论道,尽管这份长长的名单还不是最后确定的支持项目,但这些项目是经过中介机构和专家的严格筛选,基本能“尘埃落定”,也不排除一些项目在公示中有异议而“名落孙山”。
这次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拟支持项目的公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刚刚通过新预算法的“大背景”。9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这是预算法在出台20年后,历经十年完成的首次修改。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峰认为,这次将2014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拟支持项目进行公示,体现了新预算法的精神,增加预算透明度,保障了群众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注意到,此次拟支持的800个项目分布在“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两个大类别中,重大项目又分为文化金融扶持计划、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环保印刷设备升级改造工程、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实体书店扶持试点等8个类别。北京工业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国华指出:“这样的分类,既考虑行政管理部门的差别,更体现了对文化产业的理解更深刻,很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
800个项目的三大重点
仔细研究这份拟支持的800个项目名单,不难发现,支持文化产业升级的项目最多,达到145项;其次是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共135项;再次是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共106项。这三个方面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财政支持文化产业的着力点。
中国唱片总公司的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建设及媒资应用项目等145个支持文化产业升级的项目,再加上77个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这两个大项都是推动文化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内容,代表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分析说,2013年我国互联网的使用者超过6亿人,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财政资金的重磅支持可谓顺势而为,引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公示项目名单中,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共有135个项目,其中113项是出口奖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际文化贸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嘉珊教授对此评论说,近年来,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但总体说来,对外文化贸易仍处于起步阶段。这次财政资金对对外文化贸易的支持着重“事后奖励”,是根据文化企业的表现来加以支持,体现了市场化原则,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更能激发文化企业的创造活力,发挥出市场力量,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
“文化金融扶持计划项目放在第一个类别中,共106项,比去年多了15个项目,但贴息的资金比去年多得多,表明财政支持更注重市场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据文化部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介绍,财政部、文化部自2013年起开始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去年安排92个文化产业项目的贴息资金4.6亿元,撬动银行贷款770亿元,这是近几年在摸索和探索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支持方式。
财政资金要发挥独特的作用
今年以来,文化产业的重磅政策密集出台,国务院层面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在财政部和文化部等部委层面,出台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和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等指导意见。
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许立勇认为,公示的800个项目就是对这些政策的“落地”和“加固”,体现了文化改革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如此结合,打出政策“组合拳”,可谓相得益彰,让财政资金使用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让产业政策更能落实、落细。
财政资金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资金,在弥补市场失灵的同时,既要托底,也要对社会资金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在公示的项目中,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奖励项目有55个,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北京市外文书店、北京纸老虎公司和昆明新知集团等榜上有名,为那些苦苦坚守的城市精神地标给予道义上的肯定和实实在在的真金百银,让它们能在商品大潮中屹立不倒。
这次公示的文化产业项目较多,难免让人产生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是否存在“撒胡椒面儿”的疑问。对此,有关部门表示,公示的重大项目共有495项,约占全部项目的62%,充分体现扶优扶强的特点。尽管项目比较多,但资金并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根据项目的重要性,有的是重点扶持项目,支持资金也相对较多,对一些一般性项目,资金就有些“紧缩”了,要把资金用在好钢上,多培育成长性强的文化企业。(本报记者 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