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亚洲最高规格的综合性运动会,迄今已走过63年、成功举办了十六届的亚运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承办成本居高不下,很难得到赞助商青睐;有实力承办的城市对赛事并不感兴趣,而有心接手者却唯恐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门票销售每况愈下,购票观赛者寥寥,市场开发有限。
即将开幕的第十七届韩国仁川亚运会,这种窘境更是明显。据韩国媒体报道,截至目前,本届亚运会全部门票只售出了10%。调查显示,韩国超八成民众对亚运会漠不关心。据某门户网站的调查,有三成左右的韩国民众觉得亚运会“没什么好关注的”。
长期占据亚运会金牌前三的中日韩三国,在此之前已分别举办过两届亚运会,本届则是韩国第三次举办,更主要的是,这三个国家的首都还分别承办过一次夏季奥运会,日本还承办过两次冬奥会。此外,它们承办的国际大赛更是不计其数,几乎每年都会有数十项世界最高水平的体育比赛由中日韩三国举办。对于这些国家的观众而言,在经历过那么多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之后,对于亚运会的兴趣自然会降低很多。
同时,中韩日三国在最近几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占全部金牌数的7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剩下的40余个参赛国家(地区),仅有能力瓜分剩下的百十块金牌。因此,亚洲各国竞技体育的过度悬殊,也造成了亚运会各国争夺金牌榜位置的悬念几无存在,很多比赛的激烈程度降低,观赏性自然也就降低了很多。
其实,在全球体育职业化越来越深入的趋势下,高水平的单项职业赛事抢占了各自的分类市场,除了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这样的全球综合赛事外,区域性的综合赛事前景都不乐观,世界上诸多的区域性运动会都遭遇到与亚运会相同的窘境,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关注度降低,承办困难的问题。
亚奥理事会名誉副主席魏纪中坦言,亚运会遭遇窘境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卖点”,他承认,“卖点在哪里,亚奥理事会还在探索。”他告诉记者,目前,亚奥理事会首先考虑的是把更广泛的非奥项目吸收进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这就是亚运会的品牌价值。
吸收更多的非奥项目,意味着将加重承办者的负担,它也不符合综合性运动会应该“瘦身”的原则,因此,这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看来,竞技的卖点不足,就需要发展别的卖点,亚运会可朝着特色、节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举办体育旅游节、商品展销会、贸易洽谈会、博览会等活动,以赛办节,以赛办展、以赛办会。与文化、旅游、会展、商贸相融合,才能拓展全球影响力。”(本报记者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