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16日 星期二

    编辑札记

    豆选:走一条自己的路

    贺耀敏 郭晓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16日   15 版)
    《豆选》 牛铭实 米有录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豆选》一书,最近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它的封面上,一幅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关于豆选的版画,生动描绘了广大普通老百姓正在用豆子进行选举的情景。画面把人拉进了那个并不太遥远的激动人心的时代,给人许多遐想。

        所谓“豆选”,就是用豆子作为选票来表达和实现选举者的意愿的一种选举形式。“豆选”的力量来自它在选举中承载的选举人意愿,使多数人的主张得以形成、民主得以实现。“豆子虽小,意义重大,一颗豆子是一个选民的心声。”“豆选”就是通过投豆这一文明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暴力的方式,来整合群体的不同意见,从而提高群体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豆选”似乎是一个很遥远的故事。但是对于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进行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的中国革命进程来说,“豆选”则是最朴实、最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广大贫苦人民政治上获得翻身解放的重要标志。一粒粒再普通不过的豆子,记录着中国广大贫苦人民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

        “豆选”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建立基层政权的重要民主形式和途径。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创举,特别是对于边区政权和基层政权采取了不同的组织原则和方式。陕甘宁边区政府稳定时期拥有23个县、150多万人口,这一时期政权组建的基本模式是“三三制”,即中国共产党人、左翼进步人士和中间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而对于广大基层政权人员的组成,则规定由老百姓直接选举产生。1937年5月制定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了选举可以采取多种投票方法:识字多的选民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选民用画圈法、画杠法,完全不识字的选民用投豆法。由于当时广大基层群众90%以上都是文盲半文盲,“豆选”就成为边区革命根据地最重要的选举形式。通过这种“豆选”,中国共产党在边区革命根据地有效地推广了民主选举的制度,赋予了广大民众选举的权利,广大民众实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民主。今天我们还不断传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多次重复着这样的歌词——“实行了民主好处多”,就是1943年曹火星满怀激情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创作的。

        “豆选”这种看似简单但是政治含义十分深远的选举方式,使广大贫苦民众能够选举出他们信得过的人来组成基层政权,彻底摧毁了农村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当年老百姓的歌谣唱得好:“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做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由广大民众“投豆选干部”,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由他们选举自己信得过的人当干部,就是边区革命根据地对中国独有的基层民主模式的积极探索。我们知道,根据地的群众就是通过“豆选”这种方式,选举年轻的习仲勋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曹征路在其小说《豆选事件》中提到,“豆选就是都选”,“村长是大家选的,大家不拥护,他就不能当村长”。办法是“一个候选人名字搁一个大碗,你高兴选哪个,就在他碗里丢一颗大扁豆,旁人都看不见”。这都是“豆选”最生动的写照。

        “豆选”更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深刻变革的重要途径,真正体现了在边区人民翻身当家做主的深刻的社会变化。人民享有更彻底的民主和自由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根本目标之一,特别是在深受封建剥削关系束缚的广大农村进行社会变革,彻底铲除封建统治,把农村治理权交给广大贫苦农民,就必须通过“豆选”等形式,发动和动员不识字或基本不识字的贫苦民众参加选举和履行选举权,从而摧毁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旧的保甲制度,建立属于人民的新型基层政权。可以说,这场深刻的农村变革是当年中国共产党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根本原因所在。

        “豆选”之所以受到人民的喜爱,成为我们民族追求民主的美好记忆,还是因为在传统中国社会,没有文化、不识字的广大民众对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豆选”成功地给予人民群众冲破文化和政治局限,表达自己政治诉求的机会。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豆选”是中国特色基层民主建设和民主政治的成功尝试。看似简单的“豆选”,保证了选举的公正合理,一方面它较好地解决了选举者不识字而产生的选举困难,另一方面也有效防止了因选举可能产生的选举人遭受威胁、利诱和报复的危险。可以说,它体现了普遍选举的原则、秘密投票的原则和公平选举的原则。

        “豆选”这种方式最早不是在中国出现的,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出现过,但是那时他们采用的“豆选”都不是最普遍的选举,对选举权有很多的限制。它们与中国抗日根据地的“豆选”,不仅时差两千多年,而且地隔万里,没有证据证明中国的“豆选”是借鉴了西方的经验。我们相信,“豆选”是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约而同创造的,是人类追寻民主理想的智慧结晶。

        今天再来阅读和思考“豆选”的意义在于,我们要不断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不断丰富民主的内容与形式,民主就像清洁的空气,谁都离不开;要深刻理解世界民主发展道路没有固定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不能丧失了民族自信、独立思考和自我选择的能力;要坚信我们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道路。

        (本文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豆选》一书策划编辑)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