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16日 星期二

    百年南京的影像记忆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曙光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16日   04 版)

        南京的面孔是怎样的?南京人的骨子里,隐藏着一种怎样的特殊精神?近日,在央视热播的大型纪录片《百年南京》再现了南京自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沧桑历史,带领观众探访了南京追寻现代化之路的文明印记。

     

    瞬间放大: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1896年,英国伦敦波特兰大街四十九号,正在踱步的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参赞马格里,收到清廷头号通缉犯孙中山已抵达英国的密报。短暂犹豫后,马格里决定抓捕孙中山。

     

        “我在星期天被绑架到中国公使馆,将要被偷偷运回中国处死。请尽快营救我。清公使馆已备好船只送我回国。请救我!”孙中山买通了打扫卫生的英国仆人,将一封求救信送了出去。

     

        第二天,这一事件出现在英国各大报纸的版面上,舆论哗然。在英国政府和舆论的压力下,马格里不得不放了孙中山。

     

        “《百年南京》以瞬间放大的故事讲述方式,拉近历史与今天的距离,为观众讲述了一段百年城市传奇。”南京广播电视台台长周天江说。

     

        李鸿章、马格里兴建兵工厂,端方选拔女学生出国留学,徐绍桢、苏良斌发动武装起义……影片中,一个个历史瞬间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这部纪录片表达了一种新的创作理念,即根据海量的史料信息,寻找历史中最关键的那个点,以蝴蝶扇动翅膀的微小变化,来推动历史的巨变。这就叫瞬间历史放大。”总撰稿蔡美慧说。

     

    现代精神:构筑《百年南京》的故事主体

     

        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南京一次又一次扛起中国现代精神的旗帜。

     

        “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鸦片战争后,李鸿章等人意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开展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865年,一组前所未有的新式建筑出现在南京聚宝门外。来自南京及浙江的400余名手工艺人来到新建的金陵机器局,成为南京最早的现代产业工人。

     

        1888年,金陵机器局的中国技师仿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陆战武器——马克沁单管机枪。这座现代军工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重要来源,直到现在,也仍然是中国航天领域重要的生产企业。

     

        “中国,千年以来,应该是头一等的强国。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现在变成这个地步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国民睡着了。我们是中国人,应该要赶快想想法子,怎么样来挽救中国,大家要醒醒!醒醒!”1924年,孙中山慷慨激昂的演讲,传递出他要通过革命挽救中国的热情。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家,是孙中山所构建的中华民族梦。

     

        在民主科学精神的洗礼下,许多怀揣梦想的中国现代教育先驱来到南京,探索最适合中国人的教育方式。陈鹤琴对儿童心理成长的持续关注,陶行知对平民接受平等教育机会的追求,郭秉文对现代大学生自由独立精神的培养……南京通过教育告诉全国青少年,如何做现代中国人。

     

        1929年,美国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在《首都计划》中提出了跨江发展的重要构想,但长江南京段地形复杂、水深浪急,构想一直没能变成现实。

     

        1958年,新的建设者决定再次重提梦想。

     

        经过10年奋战,1968年12月29日,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这是同时代全世界最长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勤劳智慧的中国人追求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的脚步更加坚定。

     

        “《百年南京》的故事主体,是通过表现真正的现代精神理念以及国际化意识来构筑的,而非单一的高楼大厦、经济繁荣的事件和人物。”总导演时间说。

     

    青春梦想:开启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赛珍珠杰出的作品使人类的同情心越过种族的鸿沟,并在艺术上表现出人类伟大而高尚的理想。”1938年,瑞典文学院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讲道。

     

        赛珍珠,这个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的美国女作家,出生4个月就被传教士双亲带到中国,并在镇江生活了18年。1921年下半年,赛珍珠随丈夫布克来到南京,受聘于美国教会所办的金陵大学,并住进了校内一幢单门独院的小楼。就在她居住的三层阁楼里,赛珍珠将她在中国的所见所感记录了下来。

     

        1931年,长江流域暴发大洪水。这位金发蓝眼睛的西方女人,成为南京紫金山脚下那些受难农民最熟悉的外国人。

     

        就在那场大水过后,赛珍珠坐在打字机前,继续书写中国的乡村。6年后,当南京在日军的践踏下陷入绝望时,赛珍珠带着她的中国乡村故事,走上诺贝尔领奖台。那一刻,对她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领奖,而是用文字唤醒世界对中国难民的同情。

     

        秦淮河畔,不乏和赛珍珠一样追逐梦想的年轻人。31岁的英国人马格里,主持建造了南京第一组现代建筑——金陵机器局;31岁的安徽设计师吕彦直,设计了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意义的建筑——南京中山陵;25岁的福建天文学家张钰哲,参与建造了中国现代天文台的肇始之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百年南京》告诉我们,南京的奇特在于,她不仅仅是当地人创造欲望的表达之处,更是中国无数梦想者,甚至全球梦想者的表达之地。”蔡美慧说。

     

        今年夏天,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举行,六朝古都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全世界204个国家和地区最具天赋的青年运动员在这里绽放了青春和梦想。

     

        古老而现代的南京,开启了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曙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