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易寒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撰文指出,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取得了一定进步,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但国内学术界对“国际化”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抵制国际化的“学术民族主义”和丧失本土意识的“殖民地学术”并存,两者在本质上都不是一种学术立场,不可能产生伟大的学术作品。社会科学的国际化不仅仅意味着英文论文、国际会议和国际期刊,更重要的是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和竞争,提出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范式,与国际同行共同设置研究议题。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处理好经验与理论、“在中国”与“为中国”、英文写作与中文写作的关系。国际化绝不意味着丧失本土问题意识,对西方学术界亦步亦趋,更不意味着母语写作的自我矮化。国际化并不单单指向语言,高水准的中文学术写作也是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篇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研究议题和研究方法前沿、研究水平一流的中文论文,无疑是一件国际化作品。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不仅需要方法和技巧,更需要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