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08日 星期一

    2014全国教育楷模

    教研路上的“痴”与“执”

    ——记全国模范教师、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强教授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郭艳霞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08日   02 版)

        他质朴、踏实,耕耘教坛16载,以立德树人为理想;他不追求耀眼的头衔、显赫的职务,却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敬业奉献精神感染着周围的师生。面对记者,他却说“只是在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然而在中北大学,只要提起他的名字——王强,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会说“王老师痴迷科研,热衷教学,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痴迷科研,梦想站在世界高点

     

        1994年,王强考入中北大学时,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对自己所学的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几乎一无所知。经过四年的勤奋苦读,王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之后,他又师从张治民、李保成教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潜心研究轻金属材料的精密成形与改性,成为中北大学塑性成形研究领域的优秀一员。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王强潜心钻研,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三等奖6项。2010年,王强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在攻读硕博期间,王强已经显现出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王强的导师张治民告诉记者,本科毕业不到4年时间,他已完成了一系列科研成果。2005年读博期间,又独立申请并完成了国家青年科学基金。

     

        “作为学术带头人,他总能敏锐地抓住关键点。”团队成员李国俊说,生活中不争不抢的王强,在科研上却有一股子拼劲儿。在一次实验中,他的右脚大脚趾被实验器械砸伤,导致粉碎性骨折。为不耽误教学、不影响团队任务的推进,他每天拄着拐杖艰难地穿梭于实验室、教室和家之间。有时实在走不动了,索性让同事们把实验试样搬到家里,一起探讨解决。

     

        近年来,王强已主持完成国家青年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5项,在铝镁合金控制成形强韧化、构件近均匀省力成形技术及装置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他参与开发的四十余种构件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交通运输等领域。面对成绩,王强说:“我的梦想是站在材料塑性领域的世界高点。”

     

    潜心教学,不让一名学生辜负了青春

     

        “自第一次登上讲台,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对得起‘人民教师’这四个字。”王强说,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同时一定要真心热爱这个职业、热爱学生。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着力点,16年来,王强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究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和模式,让学生们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专”。王强说:“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不虚度大学的四年时光,不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

     

        王强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功就是看到所教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相关领域作出自己的成绩。提起曾经指导过的学生曹亚强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动手能力,顺利进入航天某工厂,并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王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实验现场,王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里不安全,你们退后,我先来”。正是源于对学生的真心关爱,在专业实验操作过程中,他总是抢在学生前面示范。

     

        在学生眼中,王强是严师。他不仅对自己教学要求严谨苛刻,对学生的课业和实践要求也很严格。研究生王倩倩告诉记者,在别的老师那里修改一次就可以通过的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到了王强老师那里,一定是字斟句酌,并且会有详细的修改意见。以身作则是王强教育学生的一大法宝。王倩倩说:“夜晚,王老师办公室的灯光经常亮到很晚;早晨,当我们陆陆续续到达实验室的时候,他早已在伏案工作了。”王强说,这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和督促。(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郭艳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