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05日 星期五

    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美丽中国

    浙江:文化礼堂成新农村新地标

    本报通讯员 严蓓蓓 本报记者 严红枫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05日   04 版)

        眼下,浙江省面向国内外征集农村文化礼堂优秀建筑设计方案的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评选获得认可的设计方案将被应用到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当中。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要紧紧围绕成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去年以来,浙江全省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已经超过1700家,一座座凸显当地特色文化元素的文化礼堂,承载着农民群众的精神寄托,成为浙江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闪耀的新地标。

     

    单纯文化活动场所的美好“转身”

     

        义乌市北苑街道曹道村文化礼堂,由义乌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组织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带来了一片欢声笑语,近30名文化志愿者为当地村民表演了一台汇集义乌道情、小锣书、婺剧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

     

        在文化礼堂建设中,金华市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为文化礼堂建设的核心,注重文化传承、礼仪引导和功能拓展,农民参与文化礼堂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金东区下范村文化礼堂以范仲淹的忧乐文化为基础,积极弘扬务实、向善、团结、协作的精神。

     

        通过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浙江推动文化礼堂从单纯文化活动场所向综合精神家园“转身”,借助这一载体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讲、乡风文明弘扬、文明礼仪教化、文化知识传授,开展评先进、树典型、学榜样活动,弘扬农村正气,激发正能量。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需求

     

        秀洲区文化馆在对各文化礼堂深入调研后,结合文化馆业务优势和各地农村文化礼堂实际需求,制定出与当地群众需求较相匹配的服务“菜单”。摊开这份文化“菜单”,除了艺术辅导、专题讲座、电影放映、知识培训、文艺演出等较为大众化的产品外,还有不少具有秀洲特色的“秀洲小炒”——农民画知识讲座、农民画创作辅导、农民画展览指导等,受到群众欢迎。

     

        农村文化礼堂让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实现了有效对接,打通把资源配置倾斜到基层、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把活动载体落实到基层的渠道,让百姓“被动式”接受文化服务,改为“主动式”需求文化服务,打造了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让百姓共享文化成果。

     

    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不久前,温州市苍南县山北村文化礼堂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示。草莓、枇杷、小樱桃,这些“水果”,都是用年糕团捏出来的米塑。米塑曾广泛应用于苍南民间的红白喜事,现在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米塑,夹苎漆器、点色剪纸、木活字印刷术等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来到现场展示绝技,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

     

        富阳岩岭湖畔的洞桥镇大溪村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是一幢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砖木结构民居,馆藏有100多件农耕工具和农业生活用品,无论是锄、耙、犁、水车、独轮车等传统农耕用具,还是架子床、樟木箱子这样的老家当,都展现了改革开放前各时期山区农民生活风貌。

     

        为了传承乡土文化,大溪村在完成文化礼堂“标配”(两堂五廊)建设的同时,动员原籍大溪村的民俗文化爱好者郎先生拿出多年收藏的老东西,打造农耕文化博物馆。“如今,农民逐渐‘洗脚上田’,很多传统的农耕文化已经或者正在消失。我们有责任守护农耕文化的‘根’。”村党委书记王荣华说,这些逐渐在农村生活中消失了的老物件,能让老年人抚慰乡愁、让中年人寻回儿时的记忆、让年轻人懂得历史的变迁。(本报通讯员 严蓓蓓 本报记者 严红枫)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