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03日 星期三

    知行论坛

    《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感召力

    ——纪念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发表70周年

    胡学举 李后强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03日   16 版)
    张思德塑像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所谓道德感召力,是指以高尚德行激活人们潜在正善情感的能力。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发表的《为人民服务》是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人道德观的经典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70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艰苦奋斗,引领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为人民服务》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道德立场

     

        道德具有阶级性和正能量。在《为人民服务》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词是“人民”,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立场。中华民族历来倡导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但不同的阶级对“义”和“仁”的理解是不同的。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最大的“义”和“仁”就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正如毛泽东所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70年过去了,“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在不少共产党员那里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共产党员的党性在灯红酒绿中消磨殆尽,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为人民服务》是一剂令人清醒的良药,服下这剂良药,才能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为人民服务》是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对照这面镜子,可以重新找到迷失的自我。

     

    《为人民服务》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基因

     

        道德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建设,如老子、孔子等大力倡导道德修养,特别是孔子建立的道德体系成为东方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种浓厚的道德氛围里,注重道德修养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自觉行为,早已植入我们民族的基因。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说,“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表彰的张思德虽然是一个小战士,岗位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在他身上却遗传了中华民族注重修养和助人为乐的道德基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严于律己,在生死关头毫不犹豫地舍己救人,他是中华儿女中的优秀分子。

     

    《为人民服务》倡导了文明进步的道德形式

     

        道德具有导向性和调节性,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道德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教育形式。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批评就是一种文明的教育形式。另外,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并将其作为培育道德的一种重要形式。毛泽东采取扬弃方法,舍弃厚葬等陋习,发扬尊重生命的传统。他认为开追悼会是一种道德培育形式,既隆重又简朴。“隆重”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因为人只能有一次死亡,一次生命,要倍加珍惜。“简朴”是强调不要铺张浪费。并且指出“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种文明的方式来寄托哀思,可以起到以情动人、引人向善的作用,从而使人民更加团结。

     

    《为人民服务》充满了勇于担当的道德使命感

     

        道德具有自律性和正义性。共产党人要勇于担当、艰苦奋斗。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成千上万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种强烈的道德使命感驱使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最终使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改革是强国之路,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要闯出一条新路、杀出一条血路,也要勇于担当、艰苦奋斗。只要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具有这种强烈的道德使命感,我们就一定能团结亿万群众,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