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01日 星期一

    “为民县长”柴生芳的足迹④

    柴生芳的第一个“基层五年”

    本报记者 王斯敏 宋喜群 方莉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01日   01 版)
    柴生芳下乡调研。资料照片

        他主动请缨调离甘肃省委办公厅,到“贫困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工作。此后,从陇西县副县长到安定区委常委、副区长,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完了第一个五年,付出的是马不停蹄、昼夜辛劳,留下的是上上下下“金不换”的好口碑。

     

        2006年6月的一天,甘肃省陇西县权家湾乡党委书记景德贵和几位乡干部站在路口,迎候着传说中的新任副县长柴生芳。

     

        “北大高才生、留洋博士、省委干部”——景德贵喃喃念叨着这几个词,各种猜测在脑子里翻来滚去——洋派?阔气?“鼻孔朝天”?

     

        一辆满是尘土、摇摇晃晃的老旧普桑车,出现在视野里。开到近前停住,一位身材敦实、满面笑容的男子钻了出来,和村干部们握手:“久等,大家久等啦!”

     

        听说这就是柴县长,景德贵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大半:“一看就朴实、干练,可亲可爱的。”

     

        此时,“可亲可爱”的柴生芳,刚刚迈出基层干部生涯的第一步。

     

    陇西:“很快进角色”,招来“金凤凰”

     

        刚到陇西,柴生芳分管的是两项“最穷、最麻烦”的工作:招商引资和旅游。在时任县旅游局长张国柱记忆里,这位新领导干劲足、思路活,“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但也有些“书生气”。

     

        “忒执着,认定的事情一定要办成,不怎么考虑官场上那些‘道道’。”这让张国柱既佩服又为难。两人曾因招商方案争论得面红耳赤,然而,没多久,柴生芳便又找他请教:“老张,你情况熟,咱再合计合计,看我哪里想得不对。”

     

        执着而务实的柴生芳,很快为陇西招来了“金凤凰”。

     

        “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古已有之。柴生芳一上任,便动起了用“李氏文化”拉动经济的念头。2006年9月,福建李氏宗亲代表团赴陇西省亲,事先“锁定目标”的柴生芳全程陪同。参观李家龙宫等文物遗存,介绍陇西文化深厚底蕴,展望李氏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几天下来,柴生芳成了全团的好朋友,他的构想也打动了不少客商。其后3个月,初步缔约、深入论证、回访洽谈,2007年初,由福建客商李龙官等投资13.5亿元兴建的“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一锤定音,同年8月5日开工奠基。今天,这已成为陇西旅游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出门招商,回家下乡”——柴生芳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给了这两项工作。

     

        权家湾乡是他留下足迹最多的地方之一。这个藏在山沟沟里的乡镇丘陵起伏、住户分散,柴生芳硬是一步步走、一户户看,走遍了整个乡镇。

     

        “他每月都来两三次,一来就招呼我:走,去呼吸一下你们乡里的新鲜空气!”景德贵记忆犹新。和农户拉家常,钻田间看收成,权家湾的发展战略图装进了柴生芳脑中。

     

        “他第一次来乡里时,问我们发展有啥困难。我一项项摆:地不行,路不平,粮食产量太低。他听完分析,山高沟深气候好,生态可是你权家湾的宝,一定保护好。地不行?我看整成梯田不错嘛!我一听很吃惊:这干部可不是门外汉,句句说在点子上。”梯田一亩产量350斤,山地只有150斤,当年权家湾就定下了“梯田化乡”的发展思路。2007年末,重点区域梯田化改造全部完成,乡亲们年年有了好收成。

     

        “句句说在点子上”是很多人对柴生芳的评价,而只有他的原秘书陈皓最清楚这背后的代价。

     

        “他不是万事通,基层的很多情况他开始并不清楚。但他好学,一来就让我收集关于陇西的各种资料,仔细研究。”陈皓说。最初三四个月,柴生芳很少在半夜两点前睡觉,就是为了尽早掌握全县情况。陇西有“中国药都”之称,柴生芳就把各类中草药的详细资料放在案头反复研究,很快成了半个“中药通”。

     

        “不断学习”是柴生芳对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陈皓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专业,柴生芳督促他“多学习多思考,别浪费好底子”,还给他开列了读书科目。下乡路上,柴生芳会时不时考他几句。陈皓有几次被问住了,之后自发地给自己“加码”。

     

        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周末不是下乡,就是在招商路上,忙碌的柴生芳常年住在办公室里,经常好几个星期回不了兰州的家。

     

        “有一次我们到兰州跑项目,谈完出来便往县里赶。柴县长半路让车停下,走向一个等在路边的年轻女子,把一包东西给了她,又叮嘱了几句,就匆匆回来了。见我们张望着,他一笑:是我妻子,来不及回家啦,只好这么见一面。”景德贵回忆。当时,一车人都心里发酸——柴县长刚结婚一年多,这一年夫妻俩能见几次面?车开了,柴生芳转头望向路边,满脸不舍和自责,而妻子黯然低头的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

     

    安定:“他播下的致富种子正在开花”

     

        2009年11月,柴生芳调任安定区委常委,两个月后担任副区长。更加忙碌的生活开始了。

     

        “柴区长一直分管十几项工作,最忙的时候负责17个部门和单位,等于担起了两个副区长的工作量。”他当时的秘书王平回忆。

     

        柴生芳成了一枚高速运转的陀螺。工作、调研、学习,时间始终不够用,他只能一再压缩休息和吃饭时间。他的办公室兼卧室长期储备着牛奶、面包等“战备粮”,有时候下班太晚食堂关门了,就拿它们充饥。王平不忍心,提醒他多注意身体,他总是哈哈一笑:“没事,我这身板硬朗着呢!”

     

        招商引资跑项目仍是柴生芳的主要工作之一。经常和他一起出差的区商务局副局长郑聪颖,一次次见识了这位留洋博士生活上的“不讲究”。

     

        “吃,最爱面条和生白萝卜片,从来不进大饭店,就在路边叫碗面,呼噜呼噜吃下肚;穿,夏天一件衬衫,冬天一件西装,晚上洗洗,第二天干了继续穿;住,都选快捷酒店,没要过一次单间,坚持两人同住一个标准间。”郑聪颖回忆,那时柴生芳睡觉打鼾已很严重,自己只能用被子蒙住脑袋,勉强入睡。他曾忍不住向柴生芳抱怨,鼾声的主人歉然一笑,依然没有再开房间的打算:“那你先睡,睡着了我再‘打雷’!”

     

        对自己“马虎”的柴生芳,谈起项目来却大气而清晰,替客商把优劣得失分析得头头是道,招商成功率很高。在任两年多,他牵头引进了中国定西西部汽车城、百森家居汇展中心、远梦建材城等近10个项目,今天,这些项目已陆续建设,郑聪颖说:“他播下的致富种子正在开花。”

     

        即使再忙,柴生芳也会抽出时间深入民众、访贫问苦。接待上访群众,他总是笑容明朗、耐心倾听,走时还把他们送到楼梯口;走访特困户,他不但嘘寒问暖,捐款捐物,还替他们考虑如何“造血自助”,让家家户户都富起来。

     

        “我第一次挨柴区长批评,就是因为对群众的态度不妥当。”柴生芳上任不久,几个拆迁户来反映问题,王平知道他在忙,便试图劝其离开。群众不乐意,双方声音渐渐大了起来。柴生芳闻声赶来,第一时间接待群众。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诫王平:“老百姓来找政府,肯定是有难事,能解决的咱给他解决,不符合政策不能解决的,说清楚就行了,可不能推推挡挡的。”这句话让王平脸上火辣辣的,也深深烙在了他心里。

     

        今天,在临洮扎实苦干又一个三年后,柴生芳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家乡和百姓;他的精神,则通过一批批受他影响至深的基层干部延续。王平说,他和同事们会永远记得柴生芳的嘱托,清白做人,努力工作,“在基层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本报记者 王斯敏 宋喜群 方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