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中国民主促进会苏州高新区支部向苏州市虎丘区政协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区摩崖石刻保护的建议”的提案,直接促成苏州市虎丘区政协对寒山摩崖石刻的抢救保护工程。
岌岌可危的石刻
寒山岭位于苏州市天平山北,文化底蕴深厚。明万历二十八年,赵宋王室后裔赵宧光,在此买山葬父,守孝终生,并叠石造园,疏泉堆山,筑成寒山别业,形成了集山水、园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建筑。清乾隆帝6次南巡均驻跸于此,史载,“清帝高宗南巡六次临幸,赐诗三十余首”。
现存的寒山石刻大体分为两类,赵宧光自题,乾隆御题,另有题刻明代书法家王樨登的手迹“奔泉静径千寻壑,飞瀑晴回万仞峰”,申时行的“访赵凡夫寒山别业”,以上刻石书体大多为篆书,也有隶书等。乾隆帝的手迹主要有《寒山行千尺雪长句》,为18句126字,还有“寒山别墅”等10余处。
由于寒山摩崖石刻位于苏州高新区与吴中区的交界地带,形成土地隶属吴中区、文物保护责任归苏州高新区的尴尬局面,又处在尚未开发整治的山体中,长期处于无人管理保护状态,周边淤泥堆积,杂树、荒草、荆棘、苔藓、私人墓葬遍布,人迹罕至。寒山别业经清咸丰战乱,早已夷为废墟。而逃过兵燹之劫的摩崖石刻,数百年来遭受风霜雨雪侵蚀,人为踩踏严重,部分遭人偷窃,日益凋零,岌岌可危,与其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形成巨大反差。
抢救性进行时
2013年12月12日,虎丘区政协副主席、民进苏州市委常委李笑天,打电话给痴情山水的摄影师俞小康,为出书的题材征询他的意见。当时,俞小康正在花山兴致勃勃地拓制康熙、乾隆留下的几块御碑,不由脱口而出:“不如做摩崖石刻!”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所说的提案。
2014年3月9日,风和日丽,俞小康率领拓制组进入寒山,虎丘区政协实施的寒山摩崖石刻抢救、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只要天气晴好,拓制组的每位成员都会主动放弃手头的事,背上沉重的梯子、脚手架、大桶的水等工具进山,这样的日子持续了3个月,远远超出了之前预计的半个月。
拓碑带着些运气,阳光、风力是关键因素。寒山摩崖的分布除了千尺雪、寒山别业旧址一带相对集中外,其他摩崖石刻东一块、西一块地散落在寒山四周的溪边、山半、山顶。如果8点至17点还能晒到太阳,那么,俞小康和队员们一天可以拓制四五幅,而藏在阴山角落的摩崖往往晒不到太阳,时间就在等待纸干的过程中煎熬。更为糟糕的是,有时,山下并没有什么风,而到了山上风却大得出奇。拓制白马涧寿星岩摩崖石刻时就是如此:当他们爬上脚手架,站在悬崖边上,山谷里的风吹得人直晃荡,站立不稳,根本无法上纸,只得作罢。第二天,风看起来似乎小了些,可是当他们上纸时,一阵风刮来,把纸卷走。直到第三天,他们才抓紧山风止息的时机,完成了工作。
寒山摩崖石刻几乎全是垂直而刻,拓制难度大。拓制组从失败中摸索,改用自下而上的上纸方法,纸张驯服地熨贴在碑石上。为了淋漓尽致地体现摩崖石刻的整体原貌神韵,他们还根据摩崖尺寸,不计成本,专门到安徽泾县定制了丈六大纸。
拓制组成员不仅圆满完成了摩崖石刻拓制任务,还有了意外收获——在乾隆行宫旧址竟然寻觅到不少罕见的明清皇家瓦当。工艺美术师吴建明不计报酬,埋头7天,将它们一一拓制显现,这些或完整或残缺的精美图案,栩栩如生,自由而奔放,无不见证了寒山的繁华与衰落。
(作者单位:苏州市虎丘区政协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