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美育教学的地位在各级学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因此,新时期的美育教学变革已经成为摆在广大美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高校美育而言,美育教学的现状堪忧,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当前社会大众文化盛行,视觉图像成为人们娱乐的对象,消费意识深入人心,媚俗、功利主义等种种文化思潮直接渗透到大学校园之中,给美育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第二是高校内的美育教学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当下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过于追求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基础教育教学难以保证质量,遑论本来就不够受重视的美育教学了;另一方面是高校的美学教材内容比较传统,过于抽象的美学理论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与美学理论滞后相同步的是,高校中的艺术教育还普遍停留在精英式的教育层面上。一提及艺术,学生的脑海里还是传统的绘画、音乐、雕塑、书法这几项,似乎学习难度很大而高不可攀,仅是专业学生才可能涉足的领域。而新式的大众化的艺术美育还不能得到普及,比如新出现的DV摄影、微电影、自媒体艺术、网络写作等都已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在高校的课堂上却极少见到。另外,美育方式还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特别是新的生活方式已经对美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问题都呼唤着高校的美育教学变革势在必行。
如何进行高校美育教学变革?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高校应普遍重视美育教学工作,并把美育教学的成绩视作考核高校教师的一条重要标准。如果不能改变美育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美育教学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美育教学的现状就难以改变。同时,要把课堂美育与生活美育紧密结合起来。课堂美育是美育教学的重点所在,应当重视教师在美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要培养出一双双能够时时刻刻发现美的眼睛,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对于时下的教师而言,教育者自身审美修养的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紧扣时代脉搏,熟悉学生心理需求,掌握当下审美规律的变化,以新内容、新方法、新思维来革新美育教学模式。很明显,美育教师所依据的美学理论在教学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因此,美学教材的改革也必不可少。当前亟待适应时代要求,推进美学理论通俗化、美学内容当代化。
对于大学生而言,生活美育则可以视作是把课堂美育知识融入生活的实践。现代社会的生活美育主要有三种样式:一是回归自然的旅游美育。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远离城市的喧嚣,贴近宁静的自然,获得心灵的净化,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年气质的发展上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是很难和它竞争的。”而中国古人的自然理想早已透露出审美的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仍然在今天的生活美育中有效。二是与德育紧密相关的社会美育。孔子说“里仁为美”,指明了美育与道德之间的紧密关系。当社会道德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时,美育则显得更为重要,美与善的紧密关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善的缺失,以美的现象来对假恶丑进行批判,有助于引导人心向善。真正的美是包含正能量的,将会推动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完善。美育奠基人德国美学家席勒曾经提出“完整的人”的著名定义,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使人们的人格发生分裂,而审美活动正可以治疗人的这种心理病症。尽管审美活动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三是大众化的艺术美育。当代消费社会的口号是:“人人都是艺术家!”是指普通大众都有审美的创造才能,这实际上是对以往高雅艺术的美育方式的反叛。高雅艺术只能是极少数精英的生活审美方式,而适应当代大众化的审美教育方式,则与青年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这样贴近生活的艺术美育普及面极广,也将得到最大多数学生的欢迎。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本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骨干资助计划项目[编号SGB2010-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