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在北戴河看望慰问暑期休假专家并与专家们进行座谈。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郑晓静,西南石油大学教授赵金洲,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景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小牛先后发言。现将发言摘要刊发。
让年轻一代迸发创新激情
从事了几十年基础研究,我想就基础研究的地位和作用谈一谈想法。今天各界对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基础”这一点已经形成了共识。毫无疑问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不竭之源。我认为基础研究在创新方面的作用,不仅是在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方法、观念、精神等层面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当年如何发展高清晰电视,有的国家采取模拟电路的技术路线,失败了。有的国家走了数字化路线,成功了。恰恰因为有基础科学的雄厚积淀,促成相关国家作出坚持数字化路线的正确决策。这个决策的影响是极深远的。再例如互联网,当年就是因为粒子物理研究工作的需求而发明和推广了互联网。现在国际上依然有许多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被大公司的研发部门请去咨询,而且还很受欢迎。这就说明他们确实为公司解决技术问题发挥了作用。
目前中国在基础研究促进创新方面的例证还比较少。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间太短。我们毕竟在这方面才起步不久;二是环境和文化需要改善。严复讲中国学人,“崇博雅,夸多识”。此外,传统上轻视学识与经济结合,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我认为社会环境应该鼓励科技工作者结合社会需求,把握科研方向,培养科研人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并制定政策法规予以保障。
作为40后的一代人,我现在不能再与青年人一起奋战在一线了。我能做的事情就是和同事们一起凝练研究方向和营造环境,让年轻的一代迸发出创新的激情并取得成就。我对年轻人一直充满了希望。2008年研究铁基超导体时,我曾经对和我一起工作过的80后有过这样的评价:“有激情、肯吃苦、能战斗、可信赖。”我们应该给予年轻人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中国的希望在他们身上。
多年来,我感到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就是一线科研人员负担太重。虽然经常加班加点,但真正能用在科研上的时间还是太少。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科研管理要一线科技人员成为“多面手”。科研人员什么都得会干,如采购、财务、统计等等。二是客观环境需要应付各种非学术的事情。各种非学术会议,很多杂事也需要一线人员去办,包括上网鉴别发票真伪。我们都知道搞科研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废寝忘食才能有所成就。甚至需要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能连续一段时间静下心来是极为必要的”。太世俗了,很难做出原创性的成果。我认为如何为科技人员服务、减轻他们的负担、激发潜能、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希望国家认真研究,完善科研管理,创造让科研人员不受干扰、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赵忠贤)
立足科学前沿 心系国家发展
在今年6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我在现场听了以后很受鼓舞。这里就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更好地履行院士职责,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一是要以服务国家之需为担当,将爱国敬业融入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履行院士职责,首先要爱国敬业,我体会就是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即立足科学前沿,解决国家发展需求中的关键问题。我原来从事力学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和成果。自从了解到荒漠化对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危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后,为了预测沙漠扩展速度和遏制沙漠化进程,我开始从事风沙环境力学研究,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我认为,科学研究的动力不仅仅来自好奇心和享受惊喜感,更应当来自解决国家需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建议,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应该多元化,以最终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和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不能简单地仅用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引用率来评价。
二是要以维护科学精神为己任,将诚信友善融入科学道德的树立中。我们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体现诚信,维护诚信,回归科学研究的本质,主动拒绝来自非学术方面的干扰,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另外,提携后学也是院士的一项主要职责。院士们往往比较认真、特别富有批判精神,因而可能被人觉得个性很强,这也是需要我们在提携后学时更加豁达,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帮助青年学者更好地成长,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平台。我建议,要防止人才选拔过程中的“应试”影响,少一点评比和选拔,给青年学者成长营造潜心学问而不是追求指标的宽松环境,这对于长期在国内开展研究的学者和海归学者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是要努力在立德树人方面有所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起源是1931年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我党我军组建的无线电培训班。学校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国家需要为使命,我们就把它作为学校精神的核心,渗透到校园文化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结合国防需求,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单位一起成立了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我们还加大诚信教育力度,把学术不端的案例和学术规范做成题库,让研究生自行答题演练,提高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我们也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进思政课,也要进专业课,因为专业知识点的探索、形成、发展过程往往就体现了不懈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而这种内化隐含式的教育更容易被接受、被记住。在此,我建议要以各种形式,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使其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郑晓静)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精神
作为一名大学校长,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更好地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我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办学理念。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办出什么样的大学,才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校认真学习领会决定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我们的价值追求,提出了学校改革发展十大提升计划,第一大计划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事先做人,树人先树德。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青年人才成长成才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一手抓好青年学生,一手抓好青年教师。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为此,学校在改革发展计划中,专门提出了青年教师过“教师关”计划,引导青年教师过好信念关、师德关、学术关、教学关和实践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体系、融入教材以及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大力开展志愿服务、爱心公益、先进学习、实验开放、科技创新等第二课堂活动,使践行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的基本遵循。
第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年人才培养中的感召力。我校成立于1958年。50多年来,学校传承“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三老四严”作风,传承“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发展成为一所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的特色大学。这些是我校的精神财富。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这些文化精神在新时期的内涵,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品牌和切入点。
第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精神,用大学精神引领学校管风、教风、学风建设。各行各业、各个单位和社会组织都应该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作为高校,大学精神就是一种最好的载体。我校在“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价值追求中,铸就了“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西南石大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它以无形的感召力、凝聚力,激励着一代一代西南石大学子始终保持扎根基层、勤奋务实、艰苦创业、敢于争先的精神风采,不断为国家油气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西南石油大学 赵金洲)
以理论创新提升中国软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连续35年的高速增长,从一个人均收入不及非洲国家平均数三分之一的贫穷落后国家,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相对于苏联、东欧的转型导致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这些成绩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我国的制度是和当前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但是,国内有不少人忽视上述成绩,只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必然存在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对我国的道路和制度缺乏信心。
我国的改革开放没有照搬西方主流理论倡导的“休克疗法”,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而是根据我国的国情,以渐进的方式,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理论的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似性,把发达国家适用的理论拿到发展中国家常会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缺憾。只有总结于我国自己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成败经验的理论才能真正揭示我国过去的道路为何能够在转型期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以及当前问题的根源、解决的路径和所需的制度保证,只有这种来自于我国的理论创新才能增强我国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思路决定出路,新的思路来自于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则来自于新的现象。深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社会经济现象就有可能提出真正能够解释我国现象的新理论。为此,提出以下三点意见,建议在有关部门组织、协调下推动我国的社会科学理论创新:
一是鼓励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以进行理论创新。在国家社科基金或以其他政府资金支持的社科研究项目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支持实地考察、田野调查等;政府各统计部门收集的数据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免费提供给国内社科研究人员进行国家各种基金支持的研究项目使用;鼓励大学、研究机构的教授、研究员到相关政府部门挂职;支持有丰富经验的政府干部或企业家退休后到大学兼课、参与研究。
二是支持大学开设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现象为目的的课程。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使用国内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教材的课程,资助大学教授根据国内研究最新成果编写能够反映中国现实的教科书,并资助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培养有能力实地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现象的人才和推广根据中国实践提出的创新性理论。
三是推动我国大学、研究机构主导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设立基金资助以研究中国和其他转型中、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现象为主要目的的国际学会,打造我国社科研究人员为主引领的国际学术平台,打破美欧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国际社科交流发表、研究方向和思潮的话语霸权和垄断。(北京大学 林毅夫)
繁荣人文学科 实现文化强国
36年前,邓小平在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指出,中国未来不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众所周知,文化大国的基础是学术大国、思想大国。学术的积累和繁荣,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性环节。重视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对于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人文学科直接与塑造人的心灵相关。与知识性学科(实用性学科、工具性学科)不同,思想性学科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们以人文精神为研究对象,是最贴近人生和人心的学问。
民族的兴衰与文化的兴衰、特别是学术文化的兴衰紧密相关。近代中国遭遇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与民族危亡相伴随的是中国文化的衰落,文化衰落的集中表现是学术文化的衰落。许多志士仁人都把学术文化的兴亡视为关系吾国民族精神生死的大事。时至今日,人文学科在国际上做到学术独立的地位尚未完全实现,这是全体国人和人文学者必须坦诚面对的时代课题。
文、史、哲学科是管思想、管精神的,它的作用不是有形的,不能以实用性的功利价值为标准来衡量这些学科的价值。人文学科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境界之学,也是通古今之变,为世人传道的立国之学。文、史、哲学科的观念变革成为公共话语和主流思潮,对救亡图存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受梁启超的影响,毛泽东在青年时期也撰写了《心之力》一文,贺麟也以《近代唯心论简释》一文提出了“新心学”的主张。连同冯友兰的“新理学”和金岳霖的“新道学”,共同开启了以哲学代宗教的学术主张,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写史、读史、确立历史眼光,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国史学意识发达,取信于史,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毛泽东曾花十年时间,通读二十四史。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成为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经验。学习和掌握文史知识,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十分有益。
人们常说,中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人文学科发展状况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传承,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关系到当代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归宿。如果有关中国的学问研究中心都在国外,如果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在国际上都处于二、三流的水平,中国就无法真正实现文化强国梦。为此,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要对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实质性的关注和支持,采取重大举措,在国内形成若干个有人文学科优势的思想库,使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景源)
自主创新才能富国强军
我来自军工行业,所在单位是我国从事通信信息控制技术和装备研制的国家一类专业研究所,是通信信息控制领域的骨干研究所和总体单位,三十多年来一直引领专业技术发展,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十年前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我国在通信信息控制领域刚刚起步,比发达国家晚了整整三十年。高精尖技术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博弈,核心技术买不来,单纯模仿走不远,依赖引进行不通。“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我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为国家争口气。从此,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专业技术和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就成了我的梦想和追求。
在一大批科技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下,按照消化、吸收到创新,我国通信信息控制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幅缩短,实现了从单机到系统、从常规系统到非常规系统、从单一系统到综合系统的重要跨越,装备平台也扩展到了陆海空天,并向一体化系统方向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三十六所研制的装备首次投入实战应用并取得成功,获得部队嘉奖;今天,电子信息装备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我们的自信不断增强,我们的决心也不断坚定。看到我们的一项项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看到我们研制的装备在陆海空天各个平台上担当着“千里眼”“顺风耳”的重要角色,在国防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所有的辛劳和付出都是非常值得的。
我只是奋勇拼搏、忠诚奉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三十六所的同事、中国电科和其他军工集团的同行、还有其他奋战在国防科技战线的同仁们,大家都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耐住寂寞,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敬业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千千万万国防战线科技工作者,把个人的理想与实现富国强军的梦想相融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舍小家顾大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他们以个人的人生价值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推进国防科技现代化大步向前。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屈辱的历史不能再重演,这不仅需要强大的国力,更需要固若金汤的国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强的国防是后盾,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是基石。我们深刻认识到,新的国家安全形势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机遇,更是带来了新挑战。在以能打仗、打胜仗为聚焦点的军事斗争准备中,我们的任务更紧迫、责任更重大。作为党和国家培养成长的科技人才代表,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和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央企作为共和国长子、无愧于军工国家队称号的光辉业绩。(中国电科集团第三十六研究所 杨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