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老舍小说》《老舍与中国革命》《老舍与新中国文化建设》之后,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老舍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小美,日前出版了《老舍散文三十八讲》,其中不乏《小麻雀》《养花》等列入中小学教材的老舍散文名篇。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小书,有其特殊的价值所在。“老舍散文成为中小学教材的典范,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能够代代相传,一个原因就是老舍先生曾毕业于师范学校,当过小学老师,熟悉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和语言表达。”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凡是识字的人都能读懂老舍的作品,并且能够读出其中的韵味。“说真话,道真理,用真情打动读者,是老舍最重要和最本质的特点,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真语文’与‘假语文’的最大区别。”王旭明这样评价这本小册子:“它很准确地抓住了老舍先生写作的真。书中老舍先生对爱和感恩的表达,都是真挚的,比如他对生长于斯的北京城以及工作过的济南、青岛,对含辛茹苦培育自己长大的母亲,对刚刚建立的新中国……老舍最后宁可用命而求得一个‘真’字的品质,足见其人格魅力。”
目前图书市场上及学术界可寻到的老舍研究专著不少,有的研究他的小说,有的研究他的戏剧,有的研究其身世,更有研究其思想者,而研究老舍散文的寥寥无几,所见者也多是单篇文章。“专门研究老舍散文并结集出版者,吴小美可谓第一人,具有突破性和开先河的意义。”老舍研究会顾问、老舍先生之子舒乙说,老舍的散文在其作品中不是特别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学术界的焦点在于老舍的小说、戏剧,而小说中尤其推崇长篇小说。“老舍的散文是有特点的,我喜欢他的散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每篇散文中体现出的纪实性。我后来发现一个规律,即他参加完一件什么事或者一个什么活动后马上写一篇文章,这些文字把老舍零星的日常生活一一记下。而这些像一个个脚印一样的细节串联起来,正是老舍的自传。”舒乙认为,老舍散文的价值,与其说是文本上或文体上的价值,不如说是其人生经历的价值。
担任本书责任编辑的李勇认为,要直观而准确地了解一个人的情怀,他的散文和旧体诗可能是最恰当的研读对象。在老舍的旧体诗中,李勇尤其喜爱那首表现老舍家国情怀的《乡思》。诗中云:“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而《老舍散文三十八讲》里关于国家、故乡、亲人的情感篇章,用一根线穿起来,就是一组情诗。
选题体现着编者的眼光。“从这本书里,读者可以看出吴小美教授和老舍先生(编者和作者)之间在精神、心灵、信仰等诸多方面的高度契合。”老舍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关纪新说,38篇散文表现出的种种关切,展示的内容是读者从其小说、戏剧里无法直接感受到的,而这样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显示出老舍对人的问题的关心,当然也连带着历史,连带着文化,连带着风俗。从这样的关注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作家的老舍、作为知识分子的老舍、作为满族旗人的老舍之情趣和广博的爱。(本报记者 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