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的特教经历,让赵慧娜喜欢上了这些天真无邪的聋哑孩子。孩子们是赵慧娜的“心头肉”,而她则是孩子们的“妈妈老师”。
从零开始:孩子们有进步再累也值得
赵慧娜原在冠县一所普通小学任教,2005年春转到县特殊学校教学。“第一次踏进学校大门时,看到有的孩子对我指手画脚,有的呆呆地看着我傻笑。”赵慧娜说,当时有些动摇。“可是当看到孩子们用力想说清楚,含混不清地向我问好时,我的心也被震撼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他们教好。”赵慧娜语气坚定地说。
“聋哑孩子听不到,不会说,不识字,不懂手语,没办法与人沟通,那种感觉太难受了。”赵慧娜说。为了能和这些聋哑孩子交流,她除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外,还和两本厚厚的手语书成了“朋友”。在教学生发音时,她采用“一看、二摸、三仿”的方法。发音时,先让学生看老师的口型,再让他们用手摸一摸老师的喉咙,感受老师发音时声带是振动的,然后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口型,触摸自己的声带是否振动,记住发音部位及口型。
悉心呵护: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温暖
为了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赵慧娜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这些特殊孩子,与孩子们同吃同住,手把手帮扶指导,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妈妈老师”。
2012年冬的一个晚上,轮到赵慧娜值班,她刚把被窝暖热,就听到有人哭。她立即穿上外套,来到隔壁的女生宿舍。进屋后,发现5岁的王建慧正缩在被窝里哭。赵慧娜给她擦干眼泪,把她哄睡。第二天早上,这个宿舍的学生打着手语说:“老师,你真好,就像妈妈一样!”
赵慧娜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这群孩子身上,对自己的孩子却亏欠了太多。2012年她年幼的孩子生病发烧三天,为了不耽误课程,她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就赶去学校上课。“第四天,我丈夫打电话来说,孩子住进了医院,是因为反复发烧又反复吃退烧药,导致白细胞减少,炎症消不下去,已经烧到了40.5℃。”赵慧娜哽咽着说,当她赶到医院,看到孩子头上扎着输液管,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敬业恒心:让孩子们尽享“爱的阳光”
学生特殊,更是赋予了她一份特殊的责任。工作中,赵慧娜不但重视对孩子们传授知识,更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赵慧娜说,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这也是这些残疾孩子们最重要的节日。在此期间,除了展示他们的手工作品外,每次助残日排练节目都是由她负责。2006年她为学生编排的手语歌《感恩的心》等节目,感动了在场的很多人。
赵慧娜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2012年4月参加了全国聋校律动教师培训班,同年8月又参加了全省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班。有付出就有收获,她先后被评为冠县优秀青年工作者、县优秀教师、县十佳师德标兵等。(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许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