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8日 星期四

    民生观察

    别让保障房成一次性福利

    作者:冯蕾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8日 15版)
    CFP

        保障房,是一项关注度极高的民生工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本是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相关规定明确禁止转租、转借,为什么少数人明目张胆地违反规定获取私利?这背后是利益的驱动,更暴露了管理制度的疏漏。

     

        审计署上月发布的201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显示:审计共调查了27.25万户家庭,一些地区由于资格审核把关不严、纠错清退等基础工作薄弱,有4.75万户不符合条件家庭违规享受保障性住房实物配租(售)1.93万套、住房货币补贴5035.99万元。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部分保障对象个人申报材料不实,相关部门审核把关不严,有812户不符合保障条件违规享受廉租住房保障待遇。

     

        事实上,审计署近年公布的两份关于保障性住房的审计报告,都发现共性问题。屡审屡犯表明,要使保障性住房达到预期的制度目标,不仅需要加强审计的事后监督,更要尽快完善制度,理顺关系,推进改革。例如,由于缺乏基础数据,使得符合条件的需求者难以有效甄别,不符合条件者违规享受保障性住房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就需要加快建立个人住房、收入以及金融资产等情况的信息系统,推进基础数据联网工作。此外,多地出现保障房违规出租现象,迫切要求加快建立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防止保障性住房成为一次性的福利制度。

     

        任何细节的疏漏都会影响一项工程在百姓心里的评分,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涉及亿万公共财政资金、牵动千万家庭切身利益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自启动以来,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4年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是基本建成480万套以上,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棚户区改造将超过470万套。当前,数量增长重要,质量提升更显迫切,尤其是管理质量的提高,制度设计的完善。在保障房建设高歌猛进的同时,需要更好地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对接,更好地实现科学分配、合理退出、动态管理。

     

        新加坡和香港的公屋政策世界闻名,科学的制度设计是关键。香港申请公屋人数约17万人,其中有9万人为“一般申请者”,还有约8万人为单身申请者。对于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且家中有老人的“一般申请者”,香港运输与房屋局作出了平均3年的轮候承诺。每一个合格的申请者会得到一个轮候册号码,随时可去申请中心查看排号情况。排到号后,每一个申请者有3次配屋机会,均为电脑随机配屋供申请者选择。公屋轮候制度让更多人可以接近“住有所居”的目标,也体现了分配政策的公平性。这样的轮候制度对我国不无启示意义。

     

        此外,保障房违规租赁的现象,香港一般不会出现。因为一旦被举报,轻则被勒令立即搬出并罚款,重则面临牢狱之灾。而香港租客为求保险起见,遇到有人出租公屋也会要求业主出示《解除转让限制证明书》,以证明业主已经用市场价将公屋买下,并不是非法出租。目前我国住房保障体系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如何让保障房真正成为“民心工程”,需要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更需要在全社会建立法律意识和信用制度。(新闻观察员 冯 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