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8日 星期四

    经济观察

    让创新马力更足

    作者:杨亮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8日 13版)
    CFP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与传统增长模式相比较,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结构性的增长,它消除了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要素报酬递减、稀缺资源以及负外部性等制约因素,从而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可能。正因为这样,人们在总结三次产业革命的经验时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由重大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引起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伴随着科技创新引起产业革命的历程。这也许正是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成为当今世界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的主流模式的诱因所在。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但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资源能源难以支撑,生态环境难以为继,而新的发展方式和竞争优势尚未形成。我国正处在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今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以及单位GDP能耗下降等等。这些,都显示了“结构调整出效益”,也预示着技术创新背景下的结构调整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当前,还有一个更大、更为基础性的催生发展动力的“结构调整”,那就是进一步激发来自民间资本和企业家的创新动能。可喜的是,本届政府一直强调改革红利。向市场放权、给企业松绑、营造更加宽松便利的环境等,无疑都会推动民间资本、民营经济发展和企业家精神复苏。可以想见,依靠体制的内在创新、激励和保障来促进经济内生增长,也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更意味着经济发展动力将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低廉的生产要素驱动。而随着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发生质的变化,依靠创新驱动、走质量内涵式道路,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反观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未牢固,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很欠缺,许多产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而且,我国当前要实现跨越发展,须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尤其需要科学技术提供全方位战略支撑,需要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改变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迫切。

     

        在创新中,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人才很重要。实际上,制度比人才更重要。正是因为市场经济下一系列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才使得创新成为市场经济的常态。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政府需要做的是创造能使企业平等竞争的制度,创造能有利于千千万万企业家脱颖而出的环境。在当今世界,哪个国家、哪个地区能够造就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就充满生机,经济就蓬勃发展。

     

        面对转型,各地方政府都在设计创新规划、创新考核目标。而要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就必须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正确地界定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这对创新驱动十分重要。创新驱动是让企业家在广阔的市场中去探索、去试验,政府回归到能够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领域,这是创造良好创新环境的关键所在。(新闻观察员 杨 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